安徽服装企业的出路安徽服装的目前的现状是怎样的?安徽省全省各种和纺织服装相关的企业数量近1000家,其中规模企业200家,服装生产企业800多家,在2004—2005年中国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排名中,安徽省的纺织企业业仅鸿润一家入围,服装企业无一家进入,而浙江却有十家企业。目前安徽的服装业情况概括情况是“资源大省、品牌小省”,安徽生产企业众多,但总体规模都不太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外贸型企业多而内贸性较少;产量多,但是附加值少;做加工制造的多,做品牌经营的少;经销商多,品牌商少,跟风抄袭的多,创新领先的少;企业众多但是产业聚集模式远远落后于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自有品牌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发展速度依然比较缓慢,在安徽服装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和配套生产以及销售尚不够健全,造成服装生产企业过得大多数都不是很滋润。很多服装市场的经营人士在外地招商时想说服服装发达地区的知名服装企业来皖投资,并且拿数据说话说明安徽劳动力多、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政策优厚等事实说明到安徽投资的诸多好处,这些无庸质疑是个好的卖点,但是安徽想要通过以上优势作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并非易事。因为服装发达地区的服装品牌输出的品牌和管理,安徽到时候只不过是还是加工制造中心,加剧了与安徽服装加工企业的竞争,他们看中的是安徽6500多万人的服装消费市场。什么才是实现安徽服装强省之路,要从安徽制造到安徽创造,只有服装工业强才是强市之道,否则安徽那么多的服装专业市场就象是没有根基,显得比较飘了。况且省城合肥的商场里面,服装市场里面安徽的自身创造的自有品牌有多少表现可圈可点呢?自己家门口的形象工程好象重视得非常不够,你要是招商开订货会加盟商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你再看看杭州的武林路、四季青、上海的淮海路或者石狮、广州国际服装城会是怎样的另一翻场景呢?毋庸质疑,当地品牌唱才是主角,专业市场和服装一条街只不过是为当地品牌搭建戏台而已。安徽服装企业当自强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贸易实现一体化,不过,针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依然存在。美国和欧洲对于中国纺织品的输入,实行限制,纺织品这个中国最强的产业,出口中的大部分,都是贴牌产品,90%以上的利润属于外国。2004年,一件针织衬衫,平均单价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按此计算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家空中客车飞机。此外,中国纺织品机械主要从国外进口,国内只能提供低档设备,高档面料也要从国外进口,巨大的利润留在了海外。巨大的订单和员工微薄的工资形成反差,造成纺织业劳动力短缺。这一点类似于中国手机、彩电、钢铁等行业虽然产量巨大,但是先进的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人手里。安徽服装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体相当,生产的产品各不相同,但是“品牌”基本退化为标签,更多地是代表名字,缺乏独特的品牌内涵,缺少品牌个性,缺乏品牌演绎,品牌价值单薄。体现在市场行为上,不能在品牌层面展开竞争,只能依靠单纯的价格手段和成本优势,最后导致“集体自杀”式的降价竞争,造成行业的利润率普遍不高。服装营销是一门技术,打造品牌是一门科学。但是更多的企业把营销作为一个投机工具,把品牌当作一种消费品,内部管理当作一种奢侈品不注重投资,却把每年的新品牌新产品招商看得最重,钱也花得最多。企业专业化内部培训象:视觉营销管理、陈列管理、专卖店店务流程管理、店长培训、销售终端技能培训、加盟商的销售辅导等投资变得不那么大方了。现在服装招商也变了味,变成是圈钱的代名词了,产品同质化跟风严重,价值链竞争的趋势使得超越产品层级的品牌层级和标准层级过渡。提升服务水平和经营专业水准已经成为安徽服装众多加盟商和零售商的迫切需求。谁先满足需求,谁将赢得下一轮洗牌的先机。人才、品牌、渠道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钱多、土地多不见得是财富,人才、品牌、渠道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这些在企业现金流量表上反映不出来的指标才是企业的命脉和发展源泉。安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主的财富观是决定将来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量因素。这三个方面都是需要长期规划、长期投资和长期建设积累的。安徽的服装企业目前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是两种:一类人就是原先作为服装批发商、经销商完成了原始积累,象很多人早在城隍庙批发市场以及女人街、步行街等一路打拼过来,大多自己经营门面生意,发家之后大多自建店面直营专卖店和完善加盟网络,这类人也分化其中一部分依然没有自己经营的经销商品牌,只知道一味通过其代理的服装品牌赚钱,这个路子比较熟悉,其实一直就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只不过拿到了差价当劳务费用;另一部分人,开始着手自己进行生产或者OEM贴牌,他们是安徽服装品牌化经销商或者自有品牌的先行者;另一类是做服装外单加工入行,他们自身是技术或者设计人员,后来逐步扩大了规模,但是对于外贸和内贸市场的差异化操作目前还没有驾轻就熟,依然故我在苦苦探索。服装企业领军人物的背景决定了,他们以前的成功是通过勤劳和闯劲走到今天,现在的营销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换思路才有出路。而大多服装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企业家“农民意识”强烈,在完成原始积累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土地,扩建工厂,换汽车也不愿意换脑袋和思路,也不懂要整合资源,找专家研究市场和企业发展,甚至连参加免费的讲座都没有时间,连专业的企业管理书籍也不愿意购买阅读,因为自己要看着店面让员工做事不放心。这不是个案,而是一个通病。管理科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管理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实施管理培训工程是安徽服装企业的当务之急。其实在不少服装知名企业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象耐克、邦威等品牌都是虚拟品牌运作,以品牌运作占领市场以OEM方式授权指定工厂生产,还有的象圣大保罗、百事等通过授权发展为知名服装品牌,象法国的鳄鱼和韩国的金狐狸等原本没落的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品牌在中国也能变成很畅销的高档服装品牌。反观安徽的一些服装企业却没有洞察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特性,连服装品牌命名都比较土气,没有国际感和时尚感,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名字都决定了皖派服装的二级市场销售的定位,没有运作不好的品牌,只有运作不好的企业,中国消费者对于国外服装品牌的“宽容”或许是另一种商机。以上点滴的真实案例能够给那些想要振兴安徽服装品牌的企业家一些启示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