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500字]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学习指导】这篇学习资料“[1500字]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由三一刀客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1500字【第一篇】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我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感觉到了我们当代学生所缺乏的精神力量和我们当代青年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影响深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对中国来说,正面临周边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品德修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逐渐产生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这种奢靡乃至腐朽的思想是对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种毒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我们事业的时代特征,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就必学会共同协作,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1500字【第二篇】“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x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1500字【第三篇】各位领导、各位党员同志大家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在这100年的时间里,涌现出无数个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党才会不断走向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这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王淦昌掷地有声的一句回答,他也是用一生践行这句承诺。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为了中国核科学的发展,隐姓埋名17年,也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官费留学,来到德国,他的导师是当时著名的一位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在柏林学习期间,王淦昌曾提出了关于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可这个设想当时并不被他的导师认同,并且还拒绝了关于他想要实验的想法,王淦昌只好无奈放弃。但就在王淦昌提出这个想法的一年后,英国的科学家查德威克就按照王淦昌曾经的思路进行了实验,最后居然真的发现了中子的存在!查德威克也因此一举拿下那一届的诺贝尔奖。王淦昌的导师得知消息后,震惊万分,专程去找王淦昌向他道歉,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错过。1933年,王淦昌从柏林顺利毕业,当时的他因为才华和一些绝妙的发现被众多的科学家所看好,他们真诚的邀请王淦昌留下并开出了各种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可是王淦昌一直记得,他最初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祖国的崛起,因此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行程。归国之后,王淦昌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的物理系任教。1941年他在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中提出来关于发现中微子的创造性的试验方法。1942年美国的《物理评论》发表了王淦昌的这篇论文,后来1956年的一个美国科学家凭借这个确定发现了中微子并且获得诺贝尔奖,此后,先后还有5个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而王淦昌当时因为国内战乱,大学西迁,没有科研条件再次放弃了研究,以至于第二次跟诺贝尔奖无缘。在中科院工作时期,王淦昌率队前往苏联工作期间,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个发现被认为在微观世界的体系上消灭了一个空白点,这一发现直接让世界为之轰动。就在大家猜测王淦昌是否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王淦昌突然“失踪”了,并且一失踪,就是17年。因为当时国家开始了核武器的研究,当接到任务时,王淦昌没有任何犹豫,虽然这意味着他以后姓名和行踪都需要隐藏,此生再无缘诺贝尔奖。他依然非常坚决的接下了这个艰难的任务,“我愿以身许国!”这是他唯一的回答!这是王淦昌第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王淦昌隐姓埋名长达17年。有一次除夕夜,曾是王淦昌学生的邓稼先和老师相遇,他情不自禁的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今天就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王淦昌听后,忍不住和邓稼先抱头痛哭。在王淦昌的带领下,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平稳而快速的进展之中。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顺利爆炸,之后王淦昌又一鼓作气,只用了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中国速度'再次震惊了世界。从原子弹到氢弹爆发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英国月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前苏联用了四年,而我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1978年,71岁的王淦昌回到北京工作。八十年代初,美国和苏联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但我国在这方面处于落后,于是王淦昌和王大珩等人向中央提出建议,在他们的推动下,我国的'863计划'正式诞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王淦昌以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真理、不断求索,谦逊严谨、不计得失的特殊品格和美德,为我们留下了一代师表的光辉形象,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专注事业、超越过去,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1500字【第四篇】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试验场区欢声如雷,全体参试人员热泪盈眶,激动万分。两个小时后,周恩来陪同毛泽东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宣布了这一喜讯,人们欢呼雀跃。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送消息,《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号外。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我国国防尖端科技贯彻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在中央专委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原子弹研制率先于1964年实现突破。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舍弃需要个人舍弃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曾身居海外的科学家,抛弃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相继归国效力。伟大的事业铸就了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先进群体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他们是历史选择的一代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同志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们才华卓越。他们中有“无论在哪里都可抵五个师兵力”的空气动力学家,有让老师赞叹“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的物理奇才。他们无私崇高,为了研制“两弹一星”,许多人扎根大漠,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自力更生,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诠释的“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