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一)知识经济概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相关链接: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使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出现,表明了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社会。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二)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研究文献中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定标准的,无论我们在理论上,思想上有多么美好的构想,如果不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都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其次,教育改革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有着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意味着教育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明显不同;再次,教育变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教育改革的结果可以是正向的(教育改进),也可以是负向的(教育退步)。总之,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三)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教育承担着培养与知识经济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打基础的历史使命。我国能否加快工业化步伐,顺利发展知识经济与我国的教育是否能作出与之相应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需要高等教育作出相应的改革。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变革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顶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韩国)相继调整发展战略,并釆取新的经济发展对策,纷纷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八十年代以来,在检讨传统教育弊病的基础上,釆取一系列寻求根本变革的举措。1、美国的“2061计划”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在危险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它一开头就大声疾呼:“我们的国家处在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的地位,现在正被世界各国的竟争者赶上”,报告在分析了美国教育弊端、提出若干对策后,呼吁进行教育改革。于1989年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年计划》的总报告和五个分报告。指出“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技术、环境、生命、人体生理、社会、人类对世界的改造、历史以及通用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详述了未来美国人“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处理态度”,即科学素养。可以说,它是一个以科学态度草拟的、试图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国民教育大纲。“2061计划”摒弃学校授课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训练上。首先,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软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例如,在物理、生物和技术课中都讲能量转换;在恒星、有机体和社会中都出现演变问题。其次,要求学生了解细节较少,把过去学生在专门词汇和记忆方法上耗费的精力转到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上。与此同时,报告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原则:(1)改变课时,减少课时,软化或排除课程上的僵死的界限,着重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应根据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原则进行,科学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3)改革须全面,注重所有孩子的需要,包括所有年级的全部科目和教学环节;(4)改革须包括教育界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值得注意的是,“2061计划”认识到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未来世界的核心和焦点,将技术教育突出到重要的位置,强调青年人应当了解的一系列技术领域中的主要内容,这些领域包括:材料、能源、加工制造、农业与食品、生物和医疗技术、环境、信息交流、电子、计算机、交通运输、太空等方面,其目的是通过技术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于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进行终身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了使“2061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美国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目标,从而成为精简课程内容的指南。2、日本的“生存能力”教育近代以来,日本经历了二次重大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提出以“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知识和技术——为宗旨,建立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次教育改革,为日本迅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二战后,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继续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国家教育预算向中小学倾斜。这次教育改革推动了依法治教的进程,义务教育从以前的六年延伸到九年,到目前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同时,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做到了标准化、制度化。这两次教育改革,为日本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促进日本工业化和现代化,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开始酝酿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重视个性。实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时代变化的教育。”到1996年7月日本第十五次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咨询报告,认为“应把在‘轻松愉快’中培育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所谓“生存能力”指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善于自律,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协调,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更要有能强健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根据“生存能力”这一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有:(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和人才观。抛弃传统的“规定型”的社会行为准则观念(教育上表现为用一个模式要求所有学生),转向选择型的现代社会行为准则。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别,因材施教。(2)轻松愉快,也包括家庭、校外生活的宽松。(3)精选课程内容。“重新构造未来的课程体系”。(4)“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发展”。包括自立、自重、宽松和他人协调相处。(5)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以“重视观察、试验、探索活动等解决问题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方法取代“死记公式和试验结果式”的旧教学。(6)在培养对本国文化和传统的了解和热爱的同时,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尊重态度以及用外语交流的能力。3、韩国的“国家生存战略”1995年韩国发表题为《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到1997年7月为止,又有三次作为补充的“教育改革方案”,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所有方面,称之为“教育革命”。他们认为,信息化、世界化时代的到来,国民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是决定因素,而开发能力就是教育。正在进行的“教育革命”正是为迎接这种历史大变革而设计的“国家生存战略”的一部分。韩国“教育革命”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小学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2)精简中小学课程内容至现有的70%,并编写多样性教材。改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减轻学生负担。(3)允许、规范择校。从1996年起,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采取自愿报名,当某校招生名额不能容纳时,以抽签决定录取。减少必修课。高中公共必修课降至现有高中一年级的水准。(4)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1998年政府预算内经费增加到GDP的5%(此目标已于是1997年提前实现)回顾历史,追根溯源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谱写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历史上我们曾有过“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空前活跃的局面;有过“贞观之治”的顶盛时期;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成就……西方历史学家公认,直到17世纪,中国在许多方面还比西方优越。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潮流将中国远远抛到了后面。究其原因,不能不在我国原有的传统和教育思想上进行反思。回顾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教育思想已经经历过二次转变:第一次是19世纪初西方创立现代国民教育制度,形成了以培养科学、民主、法制精神,以现代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准则教育国民的新教育。中国在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形式的同时,由于封建传统根深蒂固,抵制观念的变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放后又长期受“左”的干扰,未能补上转变教育思想这一课,教育观念往往还是旧的。第二次教育思想转变是20世70年代,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而我国正处在“文革”动乱之中,又一次失之交臂。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带有深深的封建科举的烙印,“学而优则仕”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广大老百姓。正是我们忽视对沉重封建包袱的清算,没有从教育思想上得到根本的转变,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在科学技术、经济和政治、人口及社会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出现了种种弊端。总而言之,我国教育模式弊端最高层次的抽象就在是“应试教育”,主要表现:1、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且是静态评价,方法单一。它使教育者对知识过分记忆,规范性评价方式,抺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而西方“人本主义”是文化主流,,以评分制鼓励学生竟争,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创新。2、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西方强调“人本主义”而形成“自我中心”的价值标准,在教育上表现出来就是启发性教学,强调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和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而中国人讲“道”,讲“人道合一”的价值标准。正是这种“人道合一”的价值标准与中国人的传统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思想相结合,把教育演化成灌输式教育。3、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消化方式是记忆。中国人素有记忆力强的雅称,对书本不仅可以顺背如流,还可以倒背如流,创造力又如何呢?4、教育结构畸轻畸重,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强调基础教育,就片面加强数理化语言等的教育,忽视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教育。5、教育投资主体单一化,且严重不足。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普遍上升的同时,低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如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我国的情况不但没有逐步接近法定4%的目标,反而每况愈下,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降到了1.9%的世界最低水平。总结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前苏联和东欧不同,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的路子。20多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曲曲折折地向前迈进。今天,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那些从前被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这其中自然包括教育问题。1968年和1985年UNESCO(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相继两次发表《世界教育危机》,震动了国际教育界,各工业强国先后由政府首脑推动,采取了一系列寻求根本变革的措施,掀起了新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并使改革的着眼点在工业化国家已属共同的趋势,而我国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学者和教育实践者的探索,未及其根本,难以使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近代的世界史也是国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靠的是极高的国内投资率(近年超过GDP的40%)和在世界经济循环中出卖极低廉的劳动力,1996年经合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一旦上述优势逐渐丧失,加上教育水平,特别是教育思想又如此落后,如不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差距恐怕还会愈来愈大。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从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出发,增强忧患意识,看到美、日、韩、尚且对前途忧心忡忡,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我感觉良好?“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之类的话还是不要轻信为好。我们教育的出路何在?(一)重温“三个面向”,增强忧患意识。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