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由“义集”而“自开商埠”——清以来周村社会经济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义集”而“自开商埠”——清以来周村社会经济变迁姓名:邹方幸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张侃20070501由“义集”而“自开商埠”——清以来周村社会经济变迁作者:邹方幸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8条)1.期刊论文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4)明清时期,各地地域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在江南市镇中十分活跃,在江南市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江南市镇从其命名、性质、功能以及作用影响来看,都与商业发展、商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江南市镇的大量兴起和迅速发展,完全是由商业发展和商人活动促成的,新增加的市镇绝大部分就是随商品贸易和商人活动发展起来的.江南市镇由小到大、由兴到盛的持续发展过程,也有赖于各地商人的经营活动.明后期到清前期,江南市镇日益兴盛,各地商人极为活跃,江南市镇的繁盛程度与商人活动的程度相一致,地域商人成为江南市镇规模扩大市况繁盛的有力推动者.各地商人通过组织商品生产和制定种类式样等支配市镇商品生产,各地市镇的经济发展特色深受商人活动的影响,地域商人的活动推动着江南市镇的商品生产.地域商人的活动甚至直接制约着各地市镇的盛衰,影响着不同市镇之间的经济走势.2.期刊论文杨泽君.陆鹏亮从雅集到市集--松江园林与明清社会经济的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1)明清松江地区园林的兴废,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自明中叶以来松江经济,尤其是市镇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带来人文蔚起和大族兴旺,加上苏州的影响,松江园林在兴起的同时,也在渐渐地发生重要变化.其始为士大夫雅集胜会之所,而渐为商品化之市集.在这一转型过程之中,士大夫们的生活消费、文艺活动,及松江社会经济的变迁,皆可窥得一斑.3.期刊论文王日根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新高度--任放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2)市镇经济的研究可以说是过去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中心环节.我们说明清社会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社会,几乎都会把目光集中到市镇的发展和壮大上.有人还梳理出秦汉的定期市、魏晋隋唐的草市、宋元的草市镇、明清市镇的中国古代市镇发展脉络来.可见市镇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4.期刊论文牛建强明代奴仆与社会-史学月刊2002,(4)明代前期,政府采取了有限豢养奴仆的政策,限定了奴仆数量的增长和使用范围的扩大.由于地权的集中和赋役负担的不均,自中期后导致了基层社会体系的破坏,大量的自耕农沦为奴仆,从而使奴仆存养现象普遍化.同期由于市镇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乡绅及各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使奴仆具有多种类型,而各类奴仆的活动多带有时代特征.奴仆可分为勋戚奴仆、缙绅奴仆、文人奴仆和庶民奴仆诸种类型;不同类型奴仆的实际地位和主仆关系表现出较大差异.虽然明代奴仆的最终法定地位未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奴仆经济活动方式和范围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观念的变动,江浙地区一些地方的奴仆在就学、婚姻等方面已取得了和平民相同或趋近的社会权利,这是明代社会整体变化的必然结果.5.学位论文冀福俊清代山西商路交通及商业发展研究2006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商品的流通离不开交通的作用。对于辉煌一时的晋商,学术界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于清代山西商品流通的运道,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拟通过对地方文献、清代史料的挖掘,发现清代山西一些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并从现有资料中提炼、推测,勾勒出清代山西商业交通网络,从交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对晋商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能填补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空白。文章以清代山西的陆路交通,包括几条驿路(京西官道、北路、西北路、西路、南路、东路)、重要的民路(绥远到京师山西路段、陕甘达京师山西路段、飞狐道、左云县至宁鲁口路段)、河东盐运道及茶马之路为主要内容,又对清代山西的黄河、汾河水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清代沿黄几个较为繁荣的晋蒙商业市镇,如包头、归化、巡镇、保德、碛口、河津等。山西四通八达的商业交通网络,为晋商及其他商帮的长途贩运提供了便利条件,商路的开通使商品流通的渠道更加通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沿途商业市镇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以运输服务业为主的集镇,如平遥、曲沃;由于运输和商品交易的需要,在各个水、陆商道沿线也兴起不少商业市镇,已有的城镇则更加繁盛,成为当地的商贸中心,有的则成为省内外闻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市。文章最后分析了清代山西与周边各省的商品贸易。商路的开通使山西与外省之间的货物交易更加频繁,商路沿线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能够及时地运输出去,实现了产品向商品的转化,有利于推动沿商路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通畅的交通网络还加强了省内外商人商帮的联系,他们将各地的商品车载船运销往四方,满足了不同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加强了区域经济的交流。文章旨在说明清代山西商业的发展与商路的开通密不可分,晋商的长足发展得益于清代山西的重要区位和发达的交通,并总结出清代山西的物流方式和流通运道。6.期刊论文董建波.李学昌循环与中断:塘栖望族流变的个案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明清时代塘栖市镇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望族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政治性积累、科举文化的发展,则将当地望族推向繁盛的顶峰.其间各个家族虽然经历盛衰起伏,但整个士绅家族群体却延续长达3个多世纪.19世纪末叶以后,急剧的社会变革截断了塘栖世家名族盛衰循环的固有路径,但社会经济转型也为家族复兴提供了契机.7.期刊论文吴琦从地方志书看明清甘肃的商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3)地方志书是关照地方经济生活的有力材料,本文从地方志书入手,揭示出明清甘肃商业经济总体呈现缓慢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经济特点、地理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其它区域相比,明清甘肃的商业经济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诸如土、客商经济实力的较大差距及其对当地经济影响的差别;以市镇经济和茶马贸易为主的地方商业贸易形武;境内各地商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及其存在的巨大差距等.这些特征显现了该地商业经济的弱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北一带的商业经济状况.8.学位论文汪波南浔社会的近代变迁(1840—1937)2005本文以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市镇区域——南浔为研究对象,以太湖流域的自然开发与人文发展为背景,以近代以来蚕桑业的盛衰变迁为线索,描述了这一特定地域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过程,分析了蚕桑业盛衰变迁的内外因素,以及由蚕桑业盛衰而引发的南浔丝商群体亦步亦趋的盛衰过程,进而讨论了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近代变迁。文章分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19世纪末至1937年对南浔的蚕桑业发展及市镇经济分别予以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蚕桑业发展基本以内需为主;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内外销各占一半的阶段;19世纪末叶起,外销占更大比例的阶段。南浔镇的经济从19世纪末年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到20世纪20-30年代之间——尤以20年代为中心——达到顶峰。传统农村专业经济在新国际贸易形势下持续发展,为南浔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当传统手工业因近代机器生产竞争失败后,旋即兴起的各种替代型“新”家庭手工业,暂时弥补了传统生产衰败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它们具有与国际贸易联系紧密的特点,故而能极迅速地发展起来,从而造成当地市镇的繁荣。但也因与国际贸易联系的紧密,也会因国际市场的变动而迅速走向衰微。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颇为引人注目:首先,导致南浔经济持续繁荣的推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求,五口通商及上海的崛起,使得这种需求更直接地作用于该地域,促使其持续发展。其次,就内部动因而言,对辑里丝进行的重大改良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即将辑里丝纺成辑里干经,这一改良过程还是被动的,并非主动。伴随着机器缫丝业兴起,最终沦落为原材料——蚕茧的生产地。再者,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个体经营生产方式。无论是前近代耕织结合的农业经济,还是近代南浔传统缫丝业被破坏后,随后在农村地域兴起的种种加工业,无不以家庭为生产经营的最基本单位,这一生产方式自始至终未发生任何的改变。由此可以看出,以市镇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在面对近代工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时,更多表现出的是其“被动”适应的过程,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方式,而传统的小农社会的个体经营方式更是亘古未变;通过主动性的改良,进而促使商品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更趋现代因素的事件极少发生。所以,南浔作为一个传统的市镇,近代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在江南市镇中堪称典型。其空前繁荣所依托的是传统缫丝业及在此基础上兴起的湖丝贸易,发展的推动力是海外市场对辑里丝的需求,五口通商及上海的迅速崛起,为其提供了契机。当面对以近代工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时,来自市镇内部的求新求变,主动接受这些新技术因素,进而为已所用的愿望极其微弱,对于近代出现的机器缫丝业“咸非笑之”,仍沉湎于土法缫丝,因此,它的衰落也就成为近代缫丝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近代缫丝业,先夺取了湖丝贸易的海外市场,继而侵占了湖丝贸易的国内市场,最终导致湖丝贸易所依赖的传统缫丝业走向衰落。南浔镇的近代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传统丝织业的近代命运。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中国政府在农村经济政策方面从跃进到重新回归的历程,更生动地说明了家庭个体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适应性。正是由于生产的这种个体性,这种小规模的、从传统社会延续而来的生产方式,又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个体经济的勃兴,各地无数个工业品与农产品专业市场也因之兴起,并进而带动了农村市镇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正是20-30年代江南市镇现代化运动的继续。就这一问题,传统的小农社会的个体经营方式,其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沿袭至今。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b431618c-5cc1-4082-bf4d-9df90144598d下载时间:2010年9月22日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