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汤来香:tanglx2000@163.com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掌握功能财政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把握赤字与公债的理论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类:①行政计划类型,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予以执行;②市场调控类型,通过市场机制来干预经济,以达到政策目标。本章主要内容:§1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资本证券市场初步*§5金融衍生品市场*§6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目标1:充分就业目标2:物价稳定目标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目标4: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我们通常用失业状况来衡量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否。100%劳动力总数失业人数失业率1.充分就业①摩擦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就业岗位匹配需要时间以及工作的季节性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其根源在于寻找工作需要成本。②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③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其他类型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均衡所产生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①指消除了非自愿失业时的一种就业状态,不包括消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因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是任何经济手段都无法消除的自然失业;不仅难以避免,而且也是经济所必需的。②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对个人来说,自愿失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美国学者统计:失业每增加1%,犯罪增加4%,自杀率增加4.1%,精神病增加4.3%;工人失业后,1/8夫妻分居,20%失眠,28%头疼,21%胃病。对社会来说,一方面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失业的经济损失: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失业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非十分严格,它只是表明,产量增加的幅度总是大于就业人数上升的幅度。奥肯定律:凯恩斯认为,如果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主义提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条件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对充分就业的讨论: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体水平的稳定。2.物价稳定100%qΣpqΣpt0tt指数格价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DP折算指数(GDPDeflator)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通货澎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通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局部的或个别商品劳务的价格上涨,或者是季节性、暂时性和偶然性的价格上涨不能称之为通胀。物价上涨的形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如降低质量、搭配和凭证供应等。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经济过程。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济社会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可以用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库兹涅茨经济增长和失业常常是相互关联的。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长期的国际收支盈余是以减少国内消费和投资、从而不利于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国际收支赤字要由外汇储备或借款来偿还,外汇储备与借款都是有限的,长期国际收支赤字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在国际收支平衡中,贸易收支的平衡更为重要。4.国际收支平衡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现有排斥作用。即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四个经济目标中,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比较重视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则更注重物价稳定。注意目标之间的互补与交替关系:政策手段之间的协调性。注意经济政策之间有互补性和矛盾性;政府制定政策须兼顾多目标性;把握实施政策的时机,政策具有时效性。保证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政策时滞: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时间间隔。内在时滞: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财政政策的构成与政策工具二.自动稳定器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四.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六.赤字与公债七.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第二节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凯恩斯主义重要的“需求管理”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西方国家的财政:国家财政政府收入政府支出税收公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短期中期长期①军需品②机关的用品③公务员薪金④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购买①社会福利保险②贫困救济③补助转移支付注:政府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对农业的补贴也被看作是政府转移支付。实质性支出货币性支出特点:强制性、无偿性、与固定性。分类:①根据征税对象不同可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等;②根据纳税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③根据收入中被扣除比例不同可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税收:财产税: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等所征的税。包括遗产税。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流转税: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主要税种之一。累退(进)税: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额增加而递减(增)的一种税。比例税:是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多适应于流转税和财产税。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短期债:有3个月、6个月和1年中期债:1-5年长期债:5年以上。美国长期债券最长的为40年。我国政府的财政购买支出:①经常性支出:第一,维持国家机器运行的需要;第二,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第三,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②建设性支出:第一,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财政支出原则:效用原则:使社会效用达到最大化;效率原则:使投入产出的利润收益达到最大化。我国财政支出采用的是“基数原则”。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1949年以后,我国财政采取的是“统收统支”。80年代以后,我国的财税制度进行了三步改革:①“利改税”②“拨改贷”③“统改包”还差一步没改:“费改税”1994年,大的财税体制改革:(1)分税制: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征税,一个是中央税,一个地地方税,还有一个是共享税。(2)复式预算:把经常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分开列预算。(3)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原则: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本地区的发展。(4)并界定中央税和地方税的范围。①变动政府购买支出;②变动政府转移支付;③变动税收;④发行公债。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器:也叫做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二、自动稳定器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政策。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就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该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①它是自发的经济机制。②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③财政制度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起到减轻萧条和通胀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其总趋势。④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而不能替代。对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讨论: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作用是有限的。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应当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相机决策)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补偿性财政政策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①政策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决择时滞和行动时滞。②不确定性:乘数大小与时滞长短③随机因素的干扰④挤出效应⑤政治性周期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因素: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和收入而努力(而不是为了财政预算平衡)。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Surplus),也可以是赤字(Deficit)。这样的财政称为功能财政。四、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财政年度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收支平衡。功能财政与机械地追求政府收支平衡目标相比,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实际)变动有两方面原因:(1)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反之亦然;(2)财政政策的变动。扩张政策趋向增加赤字,减少盈余,反之亦然。因此,单凭盈余或赤字的变动难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性质。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是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用公式表示BS*=ty*-G-TRBS=ty-G-TR二者差额为BS*-BS=t(y*-y)由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作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紧缩,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财政政策扩张。意义:消除了经济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向。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六、赤字与公债按功能财政政策,预算可能要赤字,也可能要盈余,但多数情况下是赤字。导致了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的积累。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两种。政府借债又分为:透支:向中央银行借债(增发货币)公债:向国内公众和外国举债:公债作用: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能够在短期内弥补财政赤字,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负担。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赤字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公债哲学:①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②只要政府不垮台,债务的偿还就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③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这就是所谓的“公债哲学”。2.赤字的警戒线①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得超过3%;②财政赤字不能超出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5%。例如:欧盟原来有15个成员国,2004年又有10个国家加入。其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财政赤字警戒线。财政赤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财政赤字率:赤字占GDP的比重,≤3%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60%财政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30%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