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范文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落实,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全力保障粮食等初级农产品供给(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制定出台考核细则。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底图,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各级耕地保护工作职责。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7.8万亩。持续开展撂荒地、耕地“非粮化”巡查整治,全年退出老旧果园、老化苗木10万亩。着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大力推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和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模式,不断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6万亩、产量120万吨以上。(二)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着力打造沿渭蔬菜产业带,高陵、阎良早春蔬菜和甜瓜,沿山时令果蔬、有机蔬菜和食用菌,灞桥、鄠邑、临潼特色时令水果和城市近郊区高附加值食用菌设施生产基地“一带四板块”。全年新建设施蔬菜1000亩,提升改造2000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50万吨;新增、改造设施果业1000亩,水果产量稳定在95万吨;建设生猪调控基地7个,能繁母猪稳定在3万头,生猪存栏达到30万头;羊存栏达到8万只;推进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4个,规范稻渔综合种养2000亩;完成大豆种植面积4.55万亩。确保全市70家蔬菜生产基地、77家果品生产基地和107家畜禽生产基地健康稳定发展,成为我市稳定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挥紧靠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聚焦粮食育种、番茄制种、猕猴桃、乳制品等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组织实施农业技术研发项目50项,农业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10项。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型农业。大力推进临潼番茄种业智慧谷、xx南繁育种、优质良种性控冻精引进等重点项目实施,建立小麦、玉米新品种示范展示点各7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设xx现代生态农业种业培育基地。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提档升级行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四)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强化病虫监测与防控,力争将以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为主的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强化关键农时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2-3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开展1-2次气象为农知识培训。加强基层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确xx责定岗定人落实到位。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五)完善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2531”工作思路,网格员每周遍访所有农户,行业部门每月开展数据信息比对,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实行“一键报送”,做到应纳尽纳。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六)切实提高脱贫人口增收能力。支持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55%。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做好转移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不低于xx年底外出务工水平。争取xx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不低于1800万元,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发挥好兜底线、救急难作用。(七)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出台我市支持省级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清单,建立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编制周至县、蓝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完善全市19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八)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照我省工作要求,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安排市级财政衔接资金38686万元。拓展“太仓—周至”协作领域,积极争取xx省级协作资金,并按照省苏陕办年度指标任务分配,着力抓好工作落实。配合省级单位开展定点帮扶,持续抓好全市各级单位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继续实施消费帮扶,各级工会采购脱贫地区产品比例达到当年慰问品总金额的30%以上。三、大力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九)建设都市现代化农场。立足“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产业布局,对标城市需求侧,围绕“适度规模、生态循环、智慧化生产、产量保障”的建设标准和“两品一标”的创建导向,建设“都市现代化农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持续推进以周至猕猴桃为主的特色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持续提质打造长安花卉基地。扶持蓝田、周至、临潼中药材发展,建设2-3个标准化、规模化药材生产基地。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区、渔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特色水产品优势区和现代渔业产业园等“三区一园”建设。(十)开展农业品牌化和全产业链发展行动。充分利用农交会、绿博会、农高会、亚果会等优质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阎良甜瓜”3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阎良甜瓜”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影响力。推荐申报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区域公用品牌1-2个。聚焦县域“首位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乳制品、蔬菜、猕猴桃、葡萄等产业链。加快推进阎良关中奶山羊、周至秦岭猕猴桃、西咸新区茯茶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建设乳制品奶源基地1个。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在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农田景观化、农村景区化,注重农产、农科、农旅、农教、农贸、农创融合发展,突出农耕文化传承浸润,推出3-5个有特色、有品质、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十一)推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创建及检验评价高地建设。持续推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城市创建,着力完善我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质量、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扎实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完成240项试点创建。建立13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项,完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快速抽检农产品不少于18万批次,定量检测1.5万批次,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整合区域高校及科研机构力量,打造国家农产品检验评价体系高地,助推爱菊、石羊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十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科技兴农,推广以秸秆机械化利用为主、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加强回收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农膜回收网点全覆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xx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加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四、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十三)开展xx“三变”改革深化年行动。在全市涉农区县整域推进“三变”改革,强化镇街一线统筹,推动“三资”向村集体集中。稳步推进高陵区、阎良区、灞桥区、鄠邑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加快农村宅基地不动产证、使用权证申领工作,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金融助力模式,推进闲置资源资产入市,不断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形成良性分红机制,有效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xx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十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集体经济考核激励机制,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零消薄”行动,xx年全市年收益5万元以上村达到75%。挖掘潜能,加快闲置分散、低效资源资产向村集体流转集中,以村民股份合作社为主体,通过自主经营、投资入股、联合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集中签约”活动,搭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振兴平台,提高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十五)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优化政银合作模式,采取“过桥贷”“助保贷”“政银通”等方式,搭建农业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周转平台、贷款资金池,解决涉农企业过桥融资难题和轻资产特征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的贷款难题。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多层次开展融资对接活动5场次。管好用好产业扶贫(农业)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专业管理、市场化运作”原则,新增储备入库项目20个以上,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十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挥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示范作用,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提供创业服务,全年为返乡入乡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创业农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低于3000万元。继续组织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的实现应培尽培,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落实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优惠政策,延续各项补贴政策,广泛吸纳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十七)强化村庄规划设计。以“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为抓手,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年底前完成2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启动秦岭环山区域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鼓励引导大专院校、规划设计单位下乡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指导和服务。支持熟悉乡村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团队参与和指导村庄规划设计及特色景观制作,通过人文风貌引导,提升设计建设水平,塑造乡村特色风貌。加强规划建设人才技术培训,到2025年实现“一镇一师(乡村规划师)”。(十八)开展“乡村空间站”试点建设。将村庄作为乡村产业的配套功能服务区进行谋划规划,统筹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乡村功能“升级”。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乡村振兴和发改、资规、住建、交通、生态环境、电力、燃气等部门参与,形成市级指导、区县为主体、区县部门联审联建机制,真正突破瓶颈,将城市资本、市场主体引入乡村振兴,高效合理开发村庄可利用空间和资源,实现村庄对产业的功能性配套服务功能,破解乡村产业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实现“三变”改革“三资”集中成果运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务实落地贯通。启动“乡村空间站”试点5个。(十九)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科学选择改厕适宜技术模式,稳妥实施好1.5万座农村改厕年度任务,完成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29913座问题厕所整改。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标准,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镇建设,年内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水源涵养地标准做好秦岭保护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强卫生镇村创建。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长安区太乙宫片区、蓝田县汤峪片区、临潼区穆寨片区等11个市级美丽村庄片区建设。(二十)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中央预算项目84个,常规农网项目100个。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有序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实施路基路面修复工程146.12公里,桥涵工程4座165.7延米。强化农村生产路网建设。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及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供水保证率达到95%。强化清洁能源推广利用,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继续开展美丽村庄创建“五个三”行动,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