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10.1人口资源核算一、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一)人口数量核算1.人口总量(人口数):时点指标我国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五年一次1%的人口抽样调查。普查标准时点:6月30日20:00、7月1日0:0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129533万人,标准时点北京时间2000年11月1日0时。2.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的5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年,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1952-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快速发展,这期间年人口出生率30‰以上,死亡率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20‰以上,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第二阶段1958-1961年,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1960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负增长的年份。第三阶段1962-1970年,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续下降的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一个补偿性的生育高峰。最高出生率1963年43.37‰。第四阶段1971-1979年,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较高速度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第五阶段1980至今,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3.户籍人口4.现住人口:调查时点上实际居住于某国或某地区的全部人口5.常住人口:调查时点在某地区实际居住一定时间的全部人口具体范畴包括:(1)常住户籍人口: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2)外来人口:居住半年以上(3)持有“口袋户口”的人口:调查时在本地居住且在任何地方还没有登记常住户口者与户籍人口差别体现在“外来人口”、“外出人口”和“口袋人口”的调整上,户籍人口总是小于或等于常住人口。我国人口统计分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经常性行政记录),前者提供“常住人口”数据,后者提供“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据。常住人口与现住人口的差别:常住人口=现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现住人口=常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具体统计规定:(1)户籍常住人口(2)外出从业人员6个月以上,收入主要带回家中,(3)在家居住,生活与本户连为一体的(4)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走读除外),常年在外且有稳定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包括外出探亲、就医等),不计入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遵循“常住属性”“口袋户口”现象起因: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口袋户口”比较多,一是有些人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就业后,户口不愿意迁过去;二是因为毕业时没有找到正式单位。问题:就业不稳定,缺少安全保障,住房困难,社会保障缺失,等等。而从2003年8月1日起,《厦门市户籍管理若干规定》施行后,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引导人才集聚,凡是愿意到我市工作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不管是否落实好接收单位,都准许其将户口先迁入本市。这样,一般不会再产生新的“口袋户口”问题。——中国人口网(二)人口结构核算1.性别结构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96~106之间是正常的)现状:2006年我国0~4岁性别比120.72。性别比失衡表现: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差异明显,且差异在继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归为四类:一是对出生女婴的瞒报、漏报、谎报;二是各种方式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三是溺婴和弃婴现象的发生;四是女婴死亡率的上升。2.年龄构成年龄构成(人口老龄化)劳动适龄人口: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现在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界限为15-65周岁育龄妇女人口组为15-49岁的妇女3.经济和社会结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转非)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文盲、半文盲、非文盲等4.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分布什么是人口老龄化?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14岁及以下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老少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1964年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3.5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达到4.91%,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至5.5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为接近老龄社会门槛的6.96%,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进一步变化。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直接原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根本原因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人口老龄化最先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欧洲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正如早先所指的,首先取决于生育率或出生率,其次取决于死亡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1950年以前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年龄结构年轻1950年以后从年轻型经过成年型,向老年型人口结构过渡计划生育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起步晚、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世界第一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达3%左右年份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供养系数195336.359.34.40.685196440.755.73.60.795198233.661.54.90.626199027.766.75.60.499200022.8970.156.960.426年份我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占世界老人总数比例19504160.7万13.40%19909935万21.00%我国人口总量占世界的1/4,世界老龄人口中每4位就有一个是中国老人。2.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渐进的步伐。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我国的人均GDP较低,2000年“五普”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双层压力。3.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2000年高达11.46%,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五普”时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农村老龄化程度相对加快,而且相对速度在一定地区已超过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人口老龄的特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很不利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多,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支出相应的加大,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支出也在增加,用于消费的基金增加,因而积累的基金则会减少;养老保险制度受到挑战;社会问题:家庭结构小型化,“四二一”家庭,“空巢家庭”(三)人口变动核算1.自然变动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不包括死产数):时期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均为‰)2.迁移(机械)变动迁入数-迁出数=净迁入量迁入数+迁出数=总迁移量迁入率-迁出率=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反映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迁移总规模)对比基数:年平均人口数迁移人口与流动人口:现状、存在问题、统计口径4.人口平衡表年初人口数+(出生数+迁入数)-(死亡数+迁出数)=年末人口数现状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7亿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40岁农民工构成流动人口主体多数从事建筑装修制造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流动的主因,以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等经济原因为主的流动的比例超过七成。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为我国人口流入大省,聚集了流动人口总数的近七成。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湖北为人口流出大省,流出人口占流动人口的五成。流动人口多以简单劳动为主,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五个行业集中了流动就业人口的八成。按产业构成分,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4.1%,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1.7%。半数以上外出时间不长56%的流动人口外出时间不超过3年,外出时间在5年以内的达到72%。存在问题称谓上的多样性:非户籍迁移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盲流、民工潮等。统计时有的部门用暂住人口,有的部门用流动人口,有的部门用外来人口;时间限定不一致:国际上,对构成“流动”行为的时间限定为离开原居住地半年以上,而国内较为混乱。如公安部门的暂时人口统计,划分为居住三天以上一个月以下、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三项,计生委3个月,人口普查也不确定;空间界定不统一:流动人口统计对跨越行政区的大小界定也不一致;统计指标不完善:公安部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均不统一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以改变居住地为目的,跨越一定地区(地界)的人口移动行为;人口流动则是指不以改变常居住地为目的的跨越一定地区的人口移动行为。从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看,有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省内、省外迁移;城乡迁移等;从时间上看,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迁移问题:什么是永久?多长时期算永久?有时把户口迁移视为永久性迁移,非户口迁移视为暂时性迁移。但从人口学上讲,居住超过1年(或半年)就算永久迁移。可实际中又有大量的人口已在某一地区居住1年以上(甚至5年、10年以上),由于没有迁移户口而仍被视为暂住人口的。有些文献中所说的流动人口也就是指这部分人口(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但流动人口的含义又不仅限于此,有时甚至把出差、开会、旅游、探亲访友等外出人口也看做为流动人口。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变动1982、1990年人口普查:“跨县”、“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资料来源:周广胜,户口登记在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中的作用,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十亿人口的普查》。1982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为657万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只能识别跨县(市、区)的流动人口,而不能反映在一个县(市、区)范围以内跨乡(镇、街道)的流动人口;第二,以一年为时间判别标准,又使大量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一年的流动人口不能从普查数据中得到识别。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进一步识别“县内”、“半年以上”流动人口1995年的流动人口即“常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和“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合计达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2000年人口普查:“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甄别在前面几次的调查中,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也认为是流动人口,实际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应将其与流动人口区分开,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对此进行了区分,包括(1)县(市)内流动人口,(2)省内跨县(市)流动人口,(3)跨省流动人口。§10.2人力资源核算一、人力资源实物量核算(一)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从事或正在寻求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SNA和SSDS)我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经济活动人口是在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非经济活动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没有也不要求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关系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人数(人)占总人口的%常住本地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63645180.64人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