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重点难点重点: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难点:皇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三、教学过程导入:请大家阅读第六单元序言P27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1、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2、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3、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4、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6、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2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思考:出现大一统局面的内外因是什么?内因:1、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2、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2、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3、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的皇帝们如何在经济、政治两方面实现他们的大一统理想的。首先,是经济——(一)、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仔细观察《明太祖朱元璋画像》P28,请同学简介朱元璋,证明“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所在。汉族,原名重八。安徽凤阳县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成功秘诀:(主要前2点)(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谥、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说明气量大,充分发挥能者的智慧,用别人的脑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高招,高招也!)(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建立根据地;广积粮——物质储备;缓称王——低调,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因为有实力的人都想做皇帝)(3)、打造“铁军”。3(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治国理想: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依法治国、政治清明的社会。(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朱元璋有理想,决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脚踏实地去做,而且说到做到,做得漂亮,做得精彩!2、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措施A、鼓励垦荒,复兴农业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皇帝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B、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调集无田农民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并配法耕牛、农具。C、鼓励种植桑、麻、棉的经济作物农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E、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使洪涝成灾的情况得以改观。问题讨论: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一、朱元璋出身农民,知道下层农民的疾苦,他是按照农民的方式来建立大明王朝。二、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以及农民起义的力量。三、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的局面。(2)、意义: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4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强盛。(耕地增加、税粮增加和人口增加等)阅读P29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今嘉善魏塘镇)纱。从以上谚语中,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1、“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2、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汉、唐、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王朝的强盛与王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适当介绍汉——马论——刘邦采纳“居马上可以打天下,而不可以治天下;唐——舟论——李世民采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明——鸟论——朱元璋采纳“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经济发展,民富国强,为巩固成果,明朝的皇帝们开始在政治上加强集中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权,而且做得非常过分,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权力垄断,导致封建王朝不断地走向衰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封建大地主在政治上的为所欲为——(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1、加强皇权的目的:为了稳固统治从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达到顶峰。朱元璋继位后,为了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下面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2、加强皇权的措施(5个方面)(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个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设立殿阁大学士(朱元璋)(3)、确立内阁制度(明成祖)A、职责——起草照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B、实质——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5问题讨论: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有何本质区别?区别:前者是封建内阁,无实权,后者是资产阶级内阁,有实权。联系:明朝的内阁制度是近现代西方内阁或议会制度的渊源。(4)、设立厂卫制度。(特务机构,无空不入,法外行事,腐朽透顶)A、锦衣卫B、东厂C、西厂D、内行厂(5)、注重整顿吏治A、高级官员——受御史台监督B、中下级官吏——定期考核C、贪官——60两银子以上者,斩首(按2006年的比例,1两银子=330元人民币,60两银子=19800元人民币)3、加强皇权的影响(1)、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2)、中央和地方权力集皇帝于一身,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空前强化;(3)、使明朝前期的官场比较清廉。(三)、小结练习与测评1、有,主要是抚百姓,因为他是由农民起义而得天下,深知官逼民反的教训。具体表现: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调集无田农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为使屯田顺利推行,政府向屯田之家配发大量耕牛和农具。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官督促,从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初政府还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此外,政府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元末水利失修、河滥成灾6的情况得以明显改观。经明初的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2、秦朝中央设三公,确立君主集权的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明朝罢去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于一身,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3、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了相权消亡,皇权强化的实质。探索与争鸣明代是继元朝蒙古统治后,恢复汉族传统政治的再建。然而,由于朱元璋全面强化专制政权,废丞相,设内阁;屠戮功臣,建立厂卫,使得政治局面全盘恶化。比如,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政府司法部门之上,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况且,厂卫特务的活动遍布各地,上至文武重臣,下及平民百姓,都被列为侦缉对象。中国历史上,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皇帝确实开了一个恶例。可能与朱元璋本人生性疑忌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集权政治即将走到尽头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朱元璋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他从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发展为一个专制王朝的帝王。请大家思考:我们如何评价朱元璋?(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要按照历史的眼光去评价)(四)、作业1、练习与测评P322、探索与争鸣P323、预习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P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