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各位学员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就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学习和交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立足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三农”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和新观点,将“三农”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重要指示,在每一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得到充分贯彻。回顾11个“一号文件”,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以贯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今天我从三方面讲:一、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一)什么是“三农”、“三农问题”和“三农”工作?1、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2、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首先我们从新中国三次农村建设的回顾:第一次,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后来,这一阶段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走向滑落,经历了刘少奇主导的分田试验的挣扎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走向底端;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安徽小岗村18位英雄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掌握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加之科技贡献的大幅提升,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实现了飞跃,全国也基本实现了温饱。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99%以上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连续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幅度很大,1984年达8000亿斤,人均80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国务院向世界粮农组织宣布,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三次,从十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开始,现在正处在延续过程中。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04年至2017年,先后出台过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推进农村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96年正式提出“三农”的概念;2000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3、那三农工作是指什么?三农工作就是指做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工作,其目的在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A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就“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为新时代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A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形势是不错的,2004年以来,农业连续实现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几乎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近年来,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10.2%下降到了1.7%。但是,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比如,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1;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9:1;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4:1;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0:1;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5,从以上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A总书记一针见血的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实践表明,只有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必须“强富美”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短腿就是“三农”,三农问题是事关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我国的人民的GDP达到88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从后工业化时期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期,而同时,这也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一方面,我们可以为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喜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面对40多年的高速发展,它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不停地显现,如果我们不能够顺利的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停滞。而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最常见的贫富差距分化、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化的进程受阻,如果这些问题集中出现,就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几乎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过程当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坎,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上大约有101个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真正的能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不过13%,而我们看到的像阿根廷、智利、巴西、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北非的一些国家,都是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节点当中,没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跟不上,大量的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业没有吸引力,这时候呢,农业就被国际的大资本所垄断。这时候,整个农村就会出现,他不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民被迫涌于城市,而城市在快速扩张的过程当中,又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住房和社会保障,没有办法让这些涌入城市的农民安居乐业,大量的失业农民就聚集在城市的贫民窟里,乡村经济和乡村出现了凋零,而城市里工业化和城镇化都陷入困境。因为没有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的一个平衡关系,从而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有着地区城乡之间的一个发展差距,如果不能够顺利地跨过这个阶段,那我们面对的风险和问题将会更多,在2021年在“第一个百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已经实现人均GDP过万,去年我国人均GDP为121.02万亿元,当我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3000美元,届时我们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意味着2025年,我国将成功的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在这一个节点,能否顺利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三农问题是事关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必须“强富美”。(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A总书记指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前所未有,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造成全球粮食短缺、粮食供应链不畅、粮价剧烈波动。比如俄乌冲突导致①世界面临粮食供应短缺②战争扩大可能会使乌克兰粮食产量减少,从而造成整个世界粮食供给不足③导致港口和铁路的运行受阻,将对国际粮食供应链造成冲突④紧张局势对全球不发达地区造成更大威胁,导致全球饥饿人口上升;⑤冲突导致全球粮食成本上升,粮食飙升等问题。当前,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供应,其中,26个国家50%以上的小麦依赖俄乌两国。2021年,俄罗斯出口小麦4249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21.99%,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出口小麦2036万吨,占比10.54%;两国总计出口量达到6285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俄乌冲突势必会加剧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导致粮价上涨,危及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24日前,已有约110万人需要粮食和生计援助,约40万人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认为,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饥荒年。俄乌冲突的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30%的全球小麦贸易、20%的全球玉米贸易。从国内看,A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到了近代,列强入侵,内忧外患,农村荒凉,民不聊生。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致力于使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解放出来。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到,“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实现了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是全党全国共同奋斗的结果,大家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3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没有变,大豆等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的格局没有变,粮食安全方面的挑战依然较大。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出什么乱子,关键是农民在老家还有块地、有栋房,回去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的粮食安全也被看成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离不开强大农业的支撑。(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必须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