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副本(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二、区域与经济区域三、区域经济及经济区划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1、区位、经济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2、区位单位•是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它可以是一个工业整体,也可是指一个工厂、公司、大楼。•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区位单位的空间配置问题。3、区位因素(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单位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1)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可转移的投入供应情况,为难以从它处移入的原料,供应品和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不易转移的产业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可从外部市场销售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4、区位决策•经济主体(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决策。•只有当决策主体与区位单位一致时,区位单位的区位选择是自主的;否则,则是由外部决策所决定的。二、区域与经济区域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特征(1)地域性或空间性•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点。指地域空间,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这个地域空间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自然、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有机综合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实体性等特征。(2)独立性或疆域性•各区域相对独立。不仅区域内各利益主体有独立性,且每个区域的功能差异、界面划分也是独立的。•虽然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不是指行政区域也不是自然地理单元,而是按经济活动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因而同行政区比,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行政区,跨国,因而通常设有必要的协调机构,但从实用上考虑,一般把区域限定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开放中竞争才能确定其比较成本优势、经济特色,确定其在一国乃至世界的位置、地位、形象。(4)完整性•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能独立生存和发展,有较完整的经济结构,有组织协调内部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能力。•胡佛:“每一个标准的地区必须包括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构成的核心。”根据核心外围理论或极化空间理论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只要存在调节和协调一定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核心,则在理论上可以构成某种区域。与区域有关的几组概念(一)区域、地带和地区(二)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三)经济区和行政区区域:用于空间经济分析,如市场区域概念地带:表示从边缘区分割的纬度带地区: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密集的地域可孕育出较大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同样大小而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稀疏的地域只能形成较小的经济空间2、经济区域和特点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特点:(1)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2)不能无限划分。(3)不是固定不变的。(4)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三、区域经济及经济区划1、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见课本P272、经济区划•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经济区划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区划•50年代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0年代的三线地区:沿海、沿江、沿铁路线。•国家“七五”计划提出了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中西。•90年代后国家计委提出了“七大片经济区”的设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实效为目标,打破地区封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合作交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的思路。•“十一五”的区域发展思路划分为八大经济区。七大片经济区(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工业基地。(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八大经济区1)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2)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3)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4)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5)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6)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7)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8)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复习题1.概念:经济区位、区位单位、区位因素、区位决策、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划2.区域有哪些基本特征?3.经济区域及特点。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差异?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一.区位(Location)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置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置是指空间点的具体位置,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天文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评价国家的地理位置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不同尺度的区位:•宏观尺度上: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区位;•中观尺度上:区域(地区、城市)的区位;•微观尺度上:工厂、商店、城市商业中心、港口、学校等区位二.区位因子(Locationfactors):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条件优劣的指标。如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位——最大利益区位。•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三.区位条件:与特定位置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置上,各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置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1、不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港口的区位选择;•大学校址区位选择;2、区位条件的变化•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四.区位条件是否有利,对国家、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从国家的层次分析从地区的层次分析从企业层次分析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它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用的自然物质,或是自然条件中可以被经济利用的部分。但也有另一种认识,自然资源不是物质,而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上的使用功能。•自然资源的性质与分类1、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2、自然资源的分类:二、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从全球尺度分析,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分布的基本条件从国家尺度分析,资源就意味着财富从国家内部区域尺度分析,区域间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富裕水平的差异从微观尺度(空间点上)分析,自然资源与一般自然条件决定着产业分布与企业区位选择此外自然条件还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从而影响地区分工与国际分工,和由此产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地区差异。应该强调:自然条件只是影响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只是为人类某种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决定条件。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劳动力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成本劳动力迁移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人口规模和购买力水平决定市场规模人口分布与市场分布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市场是经济活动存在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一.市场环境1、市场特点2、市场规模,由人口数量与人均购买力水平决定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行业规模、企业规模3、市场潜力4、市场竞争程度5、市场竞争秩序二、产业环境1.产业集聚2.基础设施3.生产性配套服务三、制度与政策环境1.国家政局与对外开放政策2.政府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区域经济政策3.国家法律制度与行政制度四、其它环境因素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状况生产的环境成本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场所的可进入性意味着一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便捷程度。一、地理的可进入性二、经济的可进入性三、制度的可进入性四、社会的可进入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发展观(一)传统观点•以经济指标为主体衡量指标,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过程的效率问题,坚持效率最大化原则。•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指某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能力,如GDP、GNP以年%速度增长——增长率。•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发达国家关注)•经济增长是经济在总量的增长、产出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关注)。•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手段、基础,目的决定手段、决定增长的方式。(二)协调发展观点•追求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PRED),走人类共同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利用人均GGDP、GGNP反映,而传统观点和协调发展观点利用人均GDP、GNP反映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三)持续发展观点(1)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即经济进步,包涵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资本累积、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即量的扩张、质的改善、结构的优化。(2)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一般用GDP、GNP、NI等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二、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一)因素分类1.因素与生产相关性•直接影响因素(生产因素):劳动力、资本、科技、资源、能源等•间接影响因素(环境因素):自然条件与资源、人口、科教、经营管理、政策体制、分工协作、对外贸易等。2.因素的地域来源•内部因素(区内因素——反映潜力、自我能力):区内生产要素的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外部因素(区外因素):区际要素流动、商品贸易、区外需求、区域政策等3.因素的性质与特征•一般性因素(共性因素):资本、劳动力、科技•区域性因素(个性因素):城市化水平、资源禀赋与配置、投资偏好等(一)因素分类二、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因素作用机制1.资源禀赋(基本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社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