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宏观经济基础模型(宏观经济分析的工作母机)第一节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第二节IS-LM模型第三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第四节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M-T-D模型)第五节奥伯斯特菲尔德—若戈夫模型(OR模型)第一节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假设前提和分析思路(一)基本观点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机制会迅速而有效地运作,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他们认为以稳定性政策的形式出现的人和政策干预都是多余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无效,反而会造成经济的更加混乱。(二)假设条件从上述观点出发,古典经济学家构建的宏观经济模型,一般都遵从了如下假设:1、所有的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其参与经济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且没有货币幻想。2、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此经济当事人在一组给定的具有完全灵活性的价格下决定买或卖的数量。3、所有经济当事人在进行交易前,都拥有有关市场条件和价格的完全信息。4、交易只有在所有市场都建立了市场出清价格时才能达成.5、当事人有稳定的预期。(三)分析思路古典模型的分析思路是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真实部门和货币部门。这两个部门的行为由模型的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理论;二是萨伊的市场定律;三是货币数量论。这三个部分中的前两部分显示了模型中真实变量的均衡只是如何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决定的,第三个部分则解释了名义变量是如何被决定的。这样,古典模型中的真实部门和货币部门是分离的,模型中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真实变量的均衡值。也即货币是中性的。二、就业与产出的决定(一)短期生产函数古典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短期生产函数。1、短期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短期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F(K,L)其中Y为产出,A为技术进步的影响,K和L为生产中投入的资本与劳动。2、生产函数的内涵短期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显示了在给定现有资本存量、技术因素和投入的组织形式的情况下,总产出决定于劳动投入量的过程。如图2-1所示。3、短期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1)给定A、K值,就业量L和产出Y有着正向关系。(2)劳动的收益是递减的。(3)K增加或A增大,生产函数将向上移动。(二)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反映的是总就业水平决定机制。1、劳动力的需求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于厂商的生产过程,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也即:MR=MC=P如果假设W为工人的工资,△L为新增工人人数,△Q为新增工人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则利润最大化也应该满足下列条件:P△Q=W△L→△Q/△L=W/P=MPL→P=W/MPL=MC据此可定义劳动力需求曲线为:DL=DL(W/P)也即:厂商的劳动力需求是真实工资的反函数,真实工资越低,就会有越多的劳动在厂商可获利的情况下被雇佣。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从家庭效用最大化出发,劳动力的供给决定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休闲的选择,而为了消费,必须以工作替代闲暇以赚取收入,但工作却会给工人带来负效用,因此,工人的偏好和真实工资将决定均衡的劳动供给量。如下式所示:SL=SL(W/P)上式表明:真实工资的提高会使闲暇变得更为昂贵,从而提高劳动的供给量;真实工资的提高也会使工人生活得以改善,他们能够负担的起更多的闲暇消费。古典模型假定真实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由此导致真实工资提高带来劳动供给的增加。(三)产出与就业均衡的决定产出与就业的决定可利用图2-2来进行分析:图2-2表明,在古典劳动力市场模型中,需求与供给决定了均衡的市场出清的真实工资(W/P)e和均衡的就业水平Le:1、如果真实工资低于(W/P)e,将会有过渡的劳动需求ZX,如果真实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将出现过度劳动供给HG。2、均衡就业水平Le代表了“充分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愿意工作的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3、LT线表示了在每个真实工资水平下,希望加入到劳动队伍中的全部人数EN为自愿失业人数。4、均衡就业量Le决定了均衡产出Ye。三、萨伊定律(一)萨伊定律的基本内涵概括来讲,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其基本内涵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是用来交换其它产品,从而形成某一产品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如果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那么任何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除去自身的消费外,其剩余部分都会用于储蓄,并且任何储蓄的数量都会由于人们对非自己生产产品的需求而将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二)萨伊定律的假设前提萨伊定律的有效取决于如下三个假设前提:1、投资恒等于储蓄(I=S)。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由工资率进行调整。3、货币中性。也即货币只起到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对商品的价值决定不具有任何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多寡及其增减变化,既不影响商品的供需量和供需结构,也不影响商品的交换比率。四、货币数量论(一)现金余额分析法剑桥学派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决定于交易行为的需要,交易与总支出相关,总支出又与名义国民收入相等。如果假定Md是持有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k是每年名义国民收入PY中当事人希望持有的比例,且短期内不变。则剑桥货币需求模型函数为:Md=kPY再假定M为货币的供给,在均衡时M=Md,则:M=kPY在上式中,Y是一个独立货币市场的有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函数决定的既定变量,k在短期不变的情况下,M决定于价格P的水平。因此,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数量的变化在长期内并不会产生真实效应,但却能决定价格水平。也即当多余的货币被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时,过度需求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升。(二)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是由费雪提出的用于解释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量模型。如果假定V是货币流通速度(k的到数),且在短期内不变。则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V=PY价格水平的决定过程如下图所示:(三)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指货币扩张会使名义利率提高。其理论依据是:1、真实利率的调节使信贷资金市场上的储蓄和投资相等;2、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并由生产率和节俭等真实因素决定。3、名义利率水平反映了真实利率和通货膨胀两方面因素的影响。4、货币扩张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使名义利率上升。5、货币扩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名义工资和名义利率上涨,但系统内的所有真实变量都不受影响。第二节IS—LM模型一、IS-L模型的概念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其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工作母机。“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二、模型的基本框架(一)假设在三部门经济中:1、y为均衡收入,yd为居民可支配收入,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支出,s为储蓄,t为政府净税收,L1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L2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指数,m实际货币供给量2、消费函数为:3、均衡收入的决定:4、投资函数为:5、储蓄函数为:6、货币需求函数:7、货币供给函数:ycstcigiedr(1)sycytdcydyyt12LLLkyhrMmP(二)IS模型的构建三部门经济中,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存在:将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代入可得:整理可得:或我们将上述两式定义为LM模型。stig(1)(1)ytedrg(1)11etgdyr(1)1etgrydd(三)LM模型的构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存在:m=L将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代入上式可得:对上市进行整理可得:我们称上式为LM模型。MkyhrPmhyrkkmkryhh(四)IS-LM模型的构建联立IS模型和LM模型,可得确保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我们将该联立模型称为IS-LM模型。(1)11etgdyrmhyrkk(1)1etgryddmkryhh(1)(1)(1)etgdmhydkhdkh(1)111etgmkrdhkdhk三、IS-LM模型的政策内涵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来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内部一般均衡分析。其相应的政策内涵可由下图给出:在上图中,y*对应的是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所以,E点不是一般均衡点,需调整到E’点或E”点。E点向E’点的调整,将通过IS曲线的向右平移来完成,其政策内涵是增加政府购买或降低税收,或二者兼备;E点向E”点的调整,将通过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来完成,其政策内涵是增加实际货币的供给。当然,上述过程也可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调节来完成。四、对IS-LM模型的评价IS-LM模型给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平台,其在现代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现实经济分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经济学家们也给出了许多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IS—LM模型过于机械化,没有表示出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投资函数的重要作用。这个模型低估了宏观经济的潜在不稳定性。罗宾逊夫人早就多次强调过不确定性是凯恩斯理论的真正本质。沙考尔批评了IS-IM模型分析的均衡架构。他认为:“凯恩斯关于经济活动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不确定性预期,而不确定性预期和均衡的概念是不相容的、完全矛盾的”。(二)Is—LM模型是静态的同步均衡分析,因此不适合于用来表达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动态学的观点。需要用一个动态的序列分析来替代IS—LM模型。罗宾逊夫人曾经反复强调,凯恩斯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不可逆的过去和不可知的未来的历史时间中,而不是一个逻辑时间中。莱荣赫夫德认为,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分析的问题在于它是运用静态(完全信息)的同步均衡框架来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调整。(三)Is—LM模型缺少其微观基础。齐克认为,价格固定的IS—LM模型只有在厂商正确地预期到总需求的情况下才有效。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运用卡莱茨基提出的垄断厂商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分析方法来为凯恩斯理论提供微观基础。第三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一、M-F模型的基本内涵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简称M-F模型,其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的创建起来的用来分析在固定汇率下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以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影响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学家们将其称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工作母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的是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资本完全流动意味着资本所有者认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或者只要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就会使资产所有者抛售国内资产,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着重分析了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之下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同效应。二、M-F模型的基本框架(一)假设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1、总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即价格水平看作是绝对固定的;2、人们预期的汇率水平变动为零,投资者风险中性;3、实际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是收入的增函数;4、货币供给是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之和,从而在浮动汇率下,货币供给决定于国内信贷,是一外生变量;在固定汇率下,因外汇储备受到国际收支余额的影响,无法由国内货币当局决定,因而是货币供给成为一内生变量。5、总需求是国内吸收、净出口与政府支出之和,其中国内吸收是利率的减函数、收入的增函数;净出口是实际利率的增函数、收入的减函数。6、国际收支收支余额是国际贸易差额和资本流动差额之和。(二)M-F模型的基本形式定义Y、i、P分别表示本国产出、利率和物价水平,S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