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促使国际分工深化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及信息经济有清晰的认识。3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4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是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促使各国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5学习难点难点是战后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应怎样深刻理解信息经济。战后以来,信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和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其表现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信息和知识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6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第二节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变化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7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第一次科技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8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续)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9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续)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10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续)第四次科技革命细胞与分子的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形成的是生物能源、生物信息与生物材料的全方位生物产业革命,将带来的是生物太阳能、生物计算机与生物反应器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11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续)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一是细胞的发现;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1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识世界。战后科技革命表现为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战后科技革命13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14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全面性和世界性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15第二节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16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17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战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表3-1的统计数据表明,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而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则完全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18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150页。国别项目1951—1987年平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3.2劳动生产率2.0日本国内生产总值7.5劳动生产率6.7联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4.4劳动生产率4.7法国国内生产总值4.0劳动生产率4.1英国国内生产总值2.5劳动生产率2.7表3-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比(%)19扩大了资本积累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工工资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仍在增大。例如,195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的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提高了将近7倍,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9倍,结果剩余价值率从1955年的134%上升到1960年的443%。20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1948年为236.7%,1960年为249.3%,1970年为289.0%,1977年为325.3%,30年间提高了将近40%。这就为扩大资本积累、扩大投资、加速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后以来,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资本积累率一般都在20%以上,日本高达30%以上。1954—1974年间,日本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了48倍,联邦德国增加了15倍,法国增加了10倍,英国增加了16倍,美国增加了3倍。21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的增加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靠人口自然增殖劳动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从婴儿出生到成为劳动力需近20年的时间。战后科技革命中,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空前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把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22扩大了商品市场战前1914—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加了52%,年平均增长不到1.7%,而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4倍,年平均增长6%左右。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普遍明显高于战前。美国由于原有基数较大和战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军备竞赛上等原因,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也有较大的提高(参见表3-2)。23表3-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情况(%)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1871—19134.12.52.81.71.91.51914—19502.81.81.01.01.31.41951—19873.27.54.44.02.54.3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150页。24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25劳动者日益智力化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使劳动简单化,即机器的使用,一方面“补充”和“延长”了四肢,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另一方面,把复杂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由机器设备所构成的一道道工序,从而使劳动日益简单化。战后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26一方面看管、操纵、控制等劳动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体力劳动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另一方面,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业,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们所需要的劳动者,一般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因此,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体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下降,呈现出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27劳动工具日益自动化战后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使机器增加了自动控制系统,从而使机器生产实现了由手工操纵向自动化转变,机械化生产转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是机器或装置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方式和程序运转,不需要人直接介入。这是机械化之后的又一生产工具的革命。28在一系列自动化及其系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电子计算机作为中枢工具,组成了各类数控机床与其它机器、监测设备形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自动化输出系统,并由计算信息系统统一指挥和管理,形成柔性生产系统(FMS),建立起“自动化车间”和“自动化工厂”,即“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29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战后,塑料材料、复合材料、合成纤维材料和金刚石膜等一系列人工材料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注册的各种新材料已达30多万种,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一些日本学者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材料发展称为第一次材料革新时代,把80年代以后材料技术的新突破称为第二次材料革新时代。30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3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根据国际通行的道格拉斯函数来计算的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中科技进步所占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10%,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的体力和简单的生产资料。据世界银行计算,1950—197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为49%,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已达到50%以上。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80%32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研究经费逐年递增,且增长迅速,从1979年的45000亿日元增为1989年的118000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上升为2.91%;美国的科研经费从1965年的200.4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280亿美元;联邦德国的科研经费从1970年的140亿马克增至1988年的620亿马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9%上升为2.83%。33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EdwardF.Denison)通过研究发现,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1/2是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而这两者都取决于教育。据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的计算,1900—1957年间,美国在“物化”方面的投资增长了45倍,而教育投资增长了85倍,但“物化”投资创造的利润仅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创造的利润增加了175倍。34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管理,是指生产管理,即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各种职能的总称。它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对其它生产力要素具有重要的组合功能,即它把众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实体要素,按合理的比例和形态组合起来,形成系列的整体,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取得社会生产力的最大效应,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35管理这种特有的整体组合作用和功能,是其它任何生产力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也是相对独立的生产力要素。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日趋复杂,生产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生产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增多,管理的作用愈发重要,管理的内容、组织和手段也日益发展。36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信息是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环境的结构、状态、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映象”。信息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人们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处理。任何决策、计划、活动都须以信息为其前提条件。信息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运筹性功能,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37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量,使之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知识总量每30年增加1倍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