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1.客观条件(1)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2)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2.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3.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作用视频播放第一,实行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体,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4.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第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第二权利过于集体,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第四在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第三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第五对外经济关系基本上是闭关自守,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弊端视频播放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报告)邓小平1979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在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指明了方向。第二阶段: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区分两个概念: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其内涵在于社会生产是否采取价值生产的形式;市场经济则是与家长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其内涵在于社会资源采取何种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视频播放十三大前夕邓小平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阶段: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在过去,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看作是分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不再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制度性范畴,而是看做体制性范畴;它们不是某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而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市场经济是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或指令经济是以行政手段为主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各有优点和不足计划机制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市场机制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带有制度性,所以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同时,针对市场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国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真正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1、培育市场主体,规范企业制度(1)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主体——企业企业是集合生产要素,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规律和优胜劣汰法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依法纳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2)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市场经济在其几百年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企业制度。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不具法人资格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具有法人资格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公司形态为代表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种公司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产权清晰。指产权关系清晰,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界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实体。第三政企分开。指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企业——经营(者)政府——管理(者)第四管理科学。它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的经营机制。所谓产权,简而言之就是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都属于产权的范畴。在经济学上,产权所指的权利不仅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制度,就是国家为调整与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围绕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产权制度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概括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的四个特征2、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供应者和需求者相互关系的总和。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构成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我国当前市场体系发育的现状出发,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市场主体;二是培育要素主体;三是健全市场机制;四是发展市场中介机构;五是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规律要求,采用各种手段,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展,规范市场运行,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调节和控制。(1)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其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而这一要求要得以实现,单纯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实现。其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功能有缺陷市场竞争有失灵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其三、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国民经济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保证这一有机整体的正常运行,就需要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方式直接调控方式间接调控方式对象企业市场手段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着眼点实物运动和实物平衡价值运动和价值平衡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3.十八大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内容(p78)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过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山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变化图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