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权权劝学教案【精编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权权劝学教案【精编4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权权劝学教案【第一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2/14三、。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的作用。作者在这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3/14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3、设喻的特点。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4/14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5/14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讨论第三题:(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2背诵全文。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板书设计权权劝学教案【第二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探究词义,理解文意6/14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之作,是1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7/14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这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1.简单介绍荀子《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8/14权权劝学教案【第三篇】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2课时1、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部分与同学讨论;2、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3、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第一课时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劝学》是《荀子》第1,“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9/14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检查预习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輮以为轮6、虽有槁暴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君子生非异也3、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10/14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一)研习第一段。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4、归纳“于”的用法。5、讨论。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11/146、学生齐读第一段。(二)研习第二段。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4、归纳“而”的用法。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同学翻译)6、讨论。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7、学生齐读第二段(三)研习第三段。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2、质疑。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焉:。之:。4、讨论。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5、学生齐读第三段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12/14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1、背诵课文。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13/14权权劝学教案【第四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