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23年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2023年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一篇】语文园地二由“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五部分组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向往,所以园地二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以诚待人”,这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真诚待人、处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为成功写作作好准备。本次习作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发现是对习作方法的指点。日积月累的的内容也是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几句学生已有耳闻,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17有几句较难理解,要作解释,让学生会在适当的语文环境中运用。趣味语文是“说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进行词语积累与辨析的好练习,可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作一填空练习。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名言。在作文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四课时。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揭题:以诚待人2.回忆第二单元的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3.教师讲述班级同学的一个以诚待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话题。1.观看几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2.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3/173.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办?①家里来了客人,当时父母不在家②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2.指名交流:热情地招待,打电话问候,帮他补习,这些都是“以诚相待”的表现。3.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以诚待人”呢?你有没有真诚待人的经历或者是别人以诚相待的经历?四人小组交流(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4.派代表向全班汇报1.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说,怎样做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意呢?请同桌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表演。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①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②劝告小同学不要乱摘花草树木。③搀扶同学到医务室擦药。④诚恳严肃地帮同学指出缺点。3.同学评价:哪些语言,哪些行动做到了“以诚待人”。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并随机规范其语言。1.通过学习,联系你的生活,就做到“以诚待人”,你可4/17以提供哪些建议?2.交流:共同板书温馨提示:用语礼貌态度诚恳真诚助人以理服人3.作业:写1——2条“以诚待人”的建议。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二篇】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条理,掌握内容。课件。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板书课题《长城》。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3、学习生字词。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5/17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4写长城在世界历的伟大地位。四、布置作业。1、组词。2、熟读课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三篇】《登山》是1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6/17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7/17喜悦之情。教法建议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8/17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深渊--很深的水。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6、建议本课教2课时。句段赏析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9/17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难句解析“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10/17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文章结构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写作特点巧用对比赞颂品格。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11/17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解释说明画龙点睛。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教学设计示例14、登山教学目标: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12/17一、提示课题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1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1、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