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山中访友》教案_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最新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山中访友》教案_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最新10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第一篇】《山中访友》是1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2/37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3/37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1、读与品:⑴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⑵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⑶小组交流: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我认为最妙的词语:我认为最妙的修辞:我认为最美的句子: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4/37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⑷小组汇报,班级交流。⑸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2、读与思:⑴请生再次朗读质疑。⑵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3、读与悟: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5/37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联想与交流: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3、结语: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6/374、布置课外作业: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山中访友》通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7/37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第二篇】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欣赏品位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位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1课时。多媒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⑴你能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吗?8/37⑵根据所给的解释说出词语。2、听朗读录音,思考问题:⑴作者在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⑵(按照顺序找)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三、探究1、赏析交流:⑴静心默读,大胆想象。你最喜欢山中的哪位朋友?⑵交流:①请你饱含感情地朗读。②然后说说你喜欢这位朋友的原因或在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2、探索活动:(小组讨论)⑴作者为什么要把进山看风景称为“山中访友”呢?⑵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体验反思:寻找美、体验美与作者心灵对话。四、拓展延伸放飞心灵,为您的自然朋友写几句赠言。五、总结《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第三篇】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9/37欢的部分。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2课时。1、朗诵录音。2、教学课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引导交流)寂静的山林,低矮的瓦房,久别的朋友,拥抱的身影,这常常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山中访友”想象的情景。可是今天,当我们随着一位朋友去山中访友,你一定会见到一幅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截然不同的画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读的部分多读几遍。2、分小组朗读,评议。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全班展示。4、交流初读感受:你看见了作者的朋友了吗?有哪些?三、分段品读,体会情感10/37过渡语:拜访了这么多朋友,你觉得作者同他的朋友感情深吗?让我们一起再反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同他朋友间的深情。1、先默读课文,用符号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喜爱朋友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词句的含义,再有感情地读一读。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选择下列训练点。)⑴“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一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对老桥的喜爱?“德高望重”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这一段中哪一部分具体写了古桥的“德高望重”?(“你把多少人马……惟有你依然如旧。”)作者看到老桥,充满喜悦而又充满敬意,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吗?⑵“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在哪些诗句中见到过“知己”?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知己”?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树是我的知己?我是树的知己?(“呼喊我的名字”“与我交换眼神”“我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⑶“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11/37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作者像这样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形,读一读这一段,跟每个朋友热情地招呼一下。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你好,___的___!你____。)⑷“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为什么作者从一片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从一块石头听见了时间的回声?你能像作者一样联想一下吗?(鞠一捧清泉,我看到了;挥一袖清风,我听到了……)⑸“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课文开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这样反复提到“好心情”说明什么?一、经典文段诵读上节课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了课文的语言,体会到了作者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现在谁能把自己体会得最深刻,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二、整体回顾,感悟写法1、当老师第一次读这课文时,我就特别喜欢。同学们喜欢读这课文吗?为什么?2、你们发现这文章语言的特别之处了吗?(引导学生发12/37现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写法)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这所有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作者赋予他们“举首投足”和“喜怒哀乐”,使人感觉栩栩如生。3、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