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党组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专题学习时的发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兴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历史担当。一、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关系,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与变革。在工业文明基础上诞生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自觉顺应和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是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一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历史上众多文明古国均发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又都随着生态恶化的加剧而导致文明衰落。可以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在资本增殖与扩张本性的驱动下,在人类中心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把人类视为自然的“主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对自然界的控制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这种片面而偏激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做法,在推动工业文明凯歌行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破了生态系统固有的循环和平衡,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给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当人类还沉醉于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在长期累积中逐渐凸显出来。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带来惨重损失。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成为了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也必须自觉把握历史大势,主动顺应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西方国家老路,绝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战略措施,更是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贡献。二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强调改善生态环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运动和“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关注环境保护工作,198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位,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一大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中的一大攻坚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加快推进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人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划,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同时也要看到,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下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难题。现阶段我国人口规模大、经济体量大,越往前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量越大,在没找到更多可替代资源的情况下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明显。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模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破解环境污染和人民对美好环境期待之间的难题,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我国生态环境有一个根本改善;要破解生态脆弱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之间的难题,必须将山水林田湖草当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生活状态,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集中各方力量全力攻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空气洁净、水质优良、食品安全的生态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这成为民心民意最真实的表达。能否解决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绩效和执政安全。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他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眼未来,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基础的条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要求我们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指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规律性的根本看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认真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才能避免因伤害自然而最终伤及人类自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必须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的重大原则。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强调并阐述这一思想理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内涵,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起新的战略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想境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生动体现。人心就是政治,民生关乎人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树立生态民生观,必须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坚持环境与民生相互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必须立足于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必须像保护城市环境一样保护农村环境,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决不能在生态环境方面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自然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把握好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导向,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