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所得税与新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讲人:陈萍生2主要内容•一、新基本准则的简要介绍•二、所得税核算新变化•三、广告费的处理•四、固定资产的处理•五、存货的处理•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七、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八、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九、或有事项的处理•十、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十一、债务重组的处理•十二、收入、股份支付的处理•十三、借款费用的处理3一、新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新基本准则由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共十一章组成。•1、引进了利得和损失概念•利得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得和损失有两个去向,即作为资本公积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非经常损益反映在利润表中。如资产评估增值计入资本公积、处置固定资产收益(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等。4•2、会计计量的五种属性•(1)历史成本。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资产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实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实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2)重置成本。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除该项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资产按照预计从其实际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5)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特别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3、财务报告组成。包括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6二、新旧基本准则差异比较(十大变化)•(一)总体结构有所变化。新准则新增了“会计计量”章;“一般准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二)增加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三)对原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较大修改。7•新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指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新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四)对资产定义作了修改。强调了资产是“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本质含义没有变化。8•(五)对负债的定义作了修改。强调了负债是“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六)对所有者权益定义作了修改。指出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取消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因为除了原来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外,所有者权益类项目还包括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少数股东权益(新增库存股)。•(七)对收入的定义作了修改。原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资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强调了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对收入确认的条件,由原来的注重形式(收讫价款或取得所取价款的凭证)转变为注重实质(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9•(八)对费用的定义作了修改。原定义是“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现改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强调了费用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九)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从而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十)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作了修改。强调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取消了财务状况说明书。10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一)利润增加的新规定•1、债务重组。不再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当期损益,将使企业利润增加。•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3、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4、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房地产计提折旧和摊销,将使费用减少,利润增加。•5、借款费用。11•(二)利润减少的新规定•股份支付。授予后可立即行权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后可立即行权的,应当在授予日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增加相应负债。•无论是以权益结算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都应在授予日将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从而使利润减少。12•(三)使利润增加或减少的新规定•1、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利润的影响取决于物价的走向。•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3、套期保值。套期工具为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利润走向具有不确定性。•4、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的投资由原准则采用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改变后相比,如果子公司盈利,将使利润减少;如果子公司亏损,将虚增利润。13•(四)减少利润波动的新规定•1、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则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减少了利润的波动。•2、合并财务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母公司应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就改变了原制度中许多例外的情形,企业无法调节合并范围。14四、新会计准则科目变动•(一)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二)取消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按合同或协议价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三)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核算内容和方法与原制度有重大区别。新准则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的采用权益法核算。持股比例在20%以下和50%以上的采用成本法核算。15•(四)取消了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消了“递延税款”科目,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五)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变动较大。原明细科目只保留“资本(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剩余全部取消。(六)利润分配明细科目有较大变化。“应付普通股股利”和“应付优先股股利”换成“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其他转入”改叫“盈余公积补亏”。“转做资本(股本)的普通股股利”改成“转做股本的股利”。(七)“投资收益”科目除了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损益以外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处置损益也通过该科目核算。“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除了核算主营业务负担的税金及附加以外,对于其他经营活动发生的税金及附加也通过该科目核算。16•(八)新准则取消了如下科目,均用新科目核算。1.“应收补贴款”用“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2.“物资采购”由“材料采购”代替。3.“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由“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代替。4.“自制半成品”由“生产成本”代替。5.“委托代销商品由“发出商品”代替。特殊情况还可以沿用“委托代销商品”。6.“长期债权投资“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7.“委托贷款”由“持有至到期投资”代替。“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代替。8.“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由“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代替。9.“应付短期债券”设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10.“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由“应付职工薪酬”代替。11.“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由“应交税费”代替。17•12.取消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原接受捐赠后扣除33%的所得税剩下的67%计入“资本公积”现改为计入“营业外收入”。13.“应付债券”→由“长期债券”代替。14.取消了“盈余公积”科目下的“法定公益金”明细科目。15.“营业费用”→由“销售费用”代替。16.取消了“补贴收入“科目。•(九)新准则增加了如下科目。1.“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依靠租金和资产增值的房屋和土地使用权。2.“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时,借: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贷:累计摊销3.“商誉“科目。适用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4.设置了“预计负债”科目。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18•例:甲企业以公允价值为1400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00万元资产作为对价对乙企业进行吸收合并。购买日乙企业持有资产的情况如下:项目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固定资产10008000长期股权投资40006000长期借款30003000净资产700011000账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8000长期股权投资6000商誉3000(14000-11000)贷:长期借款3000××资产10000资产处置收益4000(公允价值-账面价值)19五、税收与会计制度差异•税前扣除原则•(一)真实性合法性原则。纳税人申报的扣除要真实、合法。(二)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新法权责发生制,是指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三)配比原则。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20•(四)相关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五)确定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六)合理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七)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纳税人发生的费用支出必须严格区分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八)历史成本原则。纳税人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纳税人发生合并、分立和资本结构调整等改组活动,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在税收上已确认实现的,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21•差异案例分析•某单位从2000年度开始每年实现会计利润20万元。该单位对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折旧时,会计上将税法规定10年的折旧年限按5年计提折旧,因而税收上每年多提折旧10000元。•税务部门进行纳税检查时,除发现当年多计提折旧10000元以外,还检查发现该企业当年多列支业务招待费10000元,全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税务检查调整后,企业2000年应纳税所得额为22万元。22•分析:•1、业务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