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理性出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理性出路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有机统一的观念培育活动。劳动作为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志决定了劳动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青年一代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怀、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未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要求,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素质教育的点缀部分提升为促使劳动本质回归的重要途径和推动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搭建富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精神、内含中国力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此,高等院校要明确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境,按照什么劳动教育原则去摆脱困境以及如何建构适应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四育”的独特价值与“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功能。这既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举,又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的奥秘所在,更是完成时代新人育人使命的题中之义。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xx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定义进行了更新,认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从静态来看,劳动教育的定义将价值指向落脚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无产阶级劳动价值观念的一次新的构建,主体功能落定到育人功能。从动态来看,劳动教育活动不仅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是一种育人过程的有效载体。另外,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推进还需要劳动教育体系机制进行保障。但劳动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深陷认知观念淡化、主体素养不足、机制体系薄弱的困境,这成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益美综合效应得以有效发挥的掣肘之处。(一)认知性困境:劳动教育观念淡薄弱化价值认同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有机统一的观念培育活动。劳动作为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志决定了劳动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竞争背景下“应试教育”的被动压力,遮蔽了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四育”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劳动教育易于淡化、弱化、虚化、软化,成为其他“四育”的注脚,弱化了高等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认同。这导致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中出现“只见劳动、不见育人”的降维、割裂、脱节现象,劳动教育价值理性的目标倒置为工具理性的手段,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时代新人的桎梏。纵观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劳动教育不但具有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活动亦步亦趋的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特定社会环境下劳动行为因势而变的独特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属性又决定了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四育”,是可以创造巨大生产力的教育。因此,培养劳动教育观念既要规避用智育、德育等其他教育替代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侧重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又要谨防用劳动实践替代劳动教育的错误方式,避免陷入劳动主体与劳动成果相分离、劳动绩效和劳动评价相背离的困境。(二)主体性困境:劳动教育者素养欠缺加大育人差距劳动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推进的素养养成活动。据xx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广大青年是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主体,近年来,青年学生由于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等于吃苦受累”等封闭且落后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深陷弱化体力劳动益处、丧失身体操练习性、行业认知存在偏差等情怀淡薄、技能退化、意识分化的窠臼。这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之一在于劳动教育的任课教师多为兼职或者非专业出身,师资队伍的劳动素养参差不齐,或者固守于既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照本宣科,或者停滞于传统的劳动教育培育模式岿然不动,与当代大学生多元的劳动教育需求脱节,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因此,劳动教育者应突破传统观念,推动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教育迈上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的轨道。(三)机制性困境:劳动教育体系薄弱引致效果弱化劳动教育是引导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有序运作的体系建设活动。“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仍然流于形式主义,大多为应付上级检查,每学年进行一两次声势浩大的运动式劳动,强制所有学生参加所谓的“大扫除运动”,或将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身体劳动,引导机制背离社会主义办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并未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大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划分至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开展,片面化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载体单一化、随意化和分散化,忽视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劳动教育成为一阵“形式风”、一段“运动秀”。而高校管理、科研、教学、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现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既要贯穿于青年一代劳动者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始终,又需要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全员积极参与,尤其需要体系化、制度化的劳动教育“引导、保障、评价”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全程运作正常。因此,完善劳动教育“引导、保障、评价”机制,既为时代新人培养体系向更深、更远、更高水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又能有效调动青年一代劳动者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自身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以AI服务、量子技术、未来网络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倒逼劳动结构、劳动领域、劳动方式往多层次、新高度、宽领域方向发展,生产关系转化为简单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生产劳动与交换劳动、分配劳动与消费劳动、体面劳动与休闲劳动、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复合交织的重组生态。这些变化又不断更新着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理解,提升了对劳动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化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知、主体、机制困境,加强劳动教育,离不开设置合理的劳动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研判理性的劳动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有机统一、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大气候”与“小环境”有机统一。(一)劳动教育目标:坚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有机统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有机统一是劳动教育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决定劳动教育的基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内蕴着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指向。首先,关于“培养什么人”,马克思在探索共产主义实现道路的进程中,清晰而坚定地认识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所称人类社会的终极取向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提供了价值层面的根本遵循。其次,关于“如何培养人”即如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论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集合体即生产劳动时明确表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于“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既是促进社会整体生产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这就启示我们,教育与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以及社会服务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马克思的劳动教育观以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诉求为出发点,其目标可以归结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即通过劳动与其他育人功能相结合促进人的本质的回归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融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劳动实施过程中的育人导向作为其首要原则加以秉承,凸显了劳动教育“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战略导向和实践指路。这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的检验、印证与沉淀,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厚度;另一方面通过精神活动的升华、挖掘与充实,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理论深度。(二)劳动教育方法: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传承与创新相伴相生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则,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的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村为主体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一系列“夜校”“冬学”的学习思潮在田间地头、城里乡井快速铺开。这段时期教育和生产劳动贴合较为密切,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毛泽东在继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首次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素质参差不齐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后,党和国家针对特定时期以劳动替代劳动教育的错误方式进行改进修正,坚决摒弃“知识越多越反动,劳动越多越革命”的观念和做法。邓小平根据中国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所需,在坚持秉承“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作了调整,提出“三个面向”和培育“四有新人”的要求,主张在劳动实践中构建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这为后来“五育”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在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素质教育”新理念,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理念成为新世纪教育制度全面改革的重要推手,并于2015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既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入由数量为主向质量至上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又有利于加速推动中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五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要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主张以教育的劳动属性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彰显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的发展逻辑要求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回顾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在劳动教育对象目标、方式方法、评价标准上的历史转向与时代更迭,尽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重要思想始终贯穿我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但《意见》旗帜鲜明地将劳动教育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在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史中尚属首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进行探索和提炼的前提下,高等院校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根本遵循,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全面化的成长趋势不断调整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向与办学进程,既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有力阐发。(三)劳动教育环境:坚持大气候与小环境有机统一大气候与小环境协调融合是劳动教育的系统原则,烘托劳动教育的和谐气氛。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这为高等院校如何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效果提供了有益启示,做到将生活世界的“大气候”与职业世界的“小环境”有机兼容。各高等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大气候”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制定的劳动教育政策纲领的指导性作用;又要根据职业发展的“小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劳动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特色鲜明的“小环境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