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机理与路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机理与路径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帮助,更需要依靠其自身来实现。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xx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讲话是对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突出了劳模精神的重要地位,这种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仅是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劳动能力差、劳动实践少、劳动意识薄弱等现象并不少见,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没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属于中浅层次的目标,其实现的方法与路径也相对简单一些,而情感价值层面的教育属于教育的深层目标,其实现的难度和方法路径的复杂程度要高很多。站在教育学视角下透视人的本质,人表现出“信息渴望,逻辑偏好,情感依赖,价值归依”的特性。这四个特性表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启示教育不仅要针对知识技能与思维逻辑开展教育教学,还要针对积极健康的情感与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开展教育教学。在这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是最重要目标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价值观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学生对某项事物的知识信息的认知改变往往只需老师的一个信息传递或知识讲解就能实现,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或改变不可能靠少量单一的方法训练就能实现。价值观教育既有主动性特征,又有被动性特征;既有知识理论的支撑需求,又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感化作用;既要有长期的文化熏染和正确的示范引领,又离不开不断的实践体验予以固化。总而言之,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主体、行为与环境三者之间有效联动,离不开正确的示范引领,更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与体验。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他们端正劳动态度并提升劳动能力,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内容。在这当中,劳动价值观对劳动素养其他方面起着制约的作用,处于统领位置。可以说,劳动价值观教育是整个劳动教育的核心所在。劳动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主体、行为与环境三者之间有效联动,离不开教育者的示范引领,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劳动实践与体验。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以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交互决定论强调个体、行为与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后,倾向于做出与榜样相同或类似的行为;自我效能感强调个体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某种行为所做出的主观判断。社会学习理论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不同的价值观教育领域得到了应用。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援引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分析劳动价值观形成机理,科学构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一、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机理劳动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劳动实践时对待劳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准则。劳动价值观在整个劳动素养架构中处于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情感品质、劳动实践等因素不断融合,不断巩固的基础上,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逐渐完成的。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必须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价值基本观点,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劳动价值观培育具有复杂性,仅仅依靠语言的说教或者劳动技能的训练,难以达到确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目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既可以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又可以综合考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其核心理念可以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场域的构建提供至关重要的培育机理。(一)劳动文化的熏染促使劳动价值观的悄然成型从社会学习理论中可以看出,交互过程就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三要素的相互影响。交互理论认为环境、个体及其行为是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的交互模式及其影响会随着主体、环境及行为之间的变化而变化。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主体的行为。劳动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其构建不同于劳动知识技能教育或单纯的劳动实践,要受个体理论认知、心理品格以及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劳动教育者通过创设有利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对受教育的身心施加影响。与此同时,受教育者在这种良好的劳动氛围中能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不断强化自身劳动行为,从而有利于健全其劳动价值观。学生在提升自己劳动素养过程中,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劳动氛围,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促进自身劳动观念的吸收,劳动实践的养成和劳动价值观的重塑。依托社会学习理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可视为大学生个体、行为以及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综合集成。其中,大学生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素质、认知结构、生理机能、情绪情感以及主动学习、内化劳动价值观的学习动机;行为因素主要有接受劳动氛围的潜在学习行为,也有将观察劳动模范精神与行为,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实际学习行为;环境因素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生成的劳动环境与劳动文化环境。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个体、行为以及环境优化三个层面进行切入,用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的举措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场域,通过构建良好的劳动文化来强化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与深化,坚定其自身劳动信念,为其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筑牢基础。(二)劳动榜样的示范引领劳动价值观的正确方向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所有的学习现象都是通过对他人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观察,在替代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直接体验完成的。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榜样示范”是观察学习表现方式的一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并形成一种新的外化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方式,但效率比较高。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注意过程,它决定了一个人在大量的原型范例中选择哪部分进行观察,以及在这些原型范例中抽取出来哪些部分进行学习,最后形成何种行为。观察学习的程度受到观察对象特征的影响,大学生总是喜欢以新颖而又与他们自身相类似的原型作为观察的榜样。观察原型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因此教育者在为学生选择观察原型时,要提供旗帜鲜明的正面原型。学生具有向师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是学生观察学习的对象,如教育者能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行为模仿者也会倾向于做出与教育者相同或相类似的行为。树立劳动模范、创建劳动榜样在劳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劳动价值观具有抽象化特点,仅仅依靠语言、文字难以理解其真正内涵。借助榜样的力量,可以使劳动价值观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注重从榜样的行为和结果中获得替代体验,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强调在替代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价值观念。依托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设定与劳动模范相关联的模范原型,对大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大学生通过符号编码以及认知组织将这种劳动价值观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头脑中的表象并保持下来,继而将头脑中关于劳动价值观的表象转化为合适的行动,通过行为结果的反馈不断加强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劳模精神是劳动者个人价值的彰显。劳动模范的言行举止给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典范,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现实依据;劳动模范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支撑。当一些抽象的劳动精神具化到某个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模范身上,学生可以更好、更具体地感知到劳动模范的精神力量,将这种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榜样的力量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劳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因素,正确劳动价值观场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网络息息相关,部分“网红”的一夜成名与迅速暴富,使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了巨大的冲击,导致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不断泛滥,这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负面榜样的作用,致使学生在树立榜样时存在误区。相对于传统的榜样来说,被包装后的偶像与明星等人物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欢。一旦这些偶像与明星劳动价值观不良,甚至扭曲时,就会形成负面教育效果。(三)劳动实践的体验固化劳动价值观的坚实根基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否能够完成某种特定行为时所具备的判断能力、信念以及主体的自我把握和感觉。当个体在自身能够预见某些行为以及该行为会带来的后果时,个体就会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体从事某些活动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以及个体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等方面。因此,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归因、不断增强受教育者成功体验,继而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是这一原理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劳动能力、端正劳动态度、强化劳动行为,重点在于在劳动过程中教会学生对完成该项劳动活动有基本的内心感受、能力判断等。自我效能感这个主观判断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结果期待,二是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推测。假如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某一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效应,那么个体将加强这种行为,如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时,认识到劳动有利于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那么学生以后很有可能会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效能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如果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时,那么个体在以后就会增加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当学生认识到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做到对劳动行为的自控,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不断地提高。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学生在劳动行为上的自控、劳动获得感的提升和劳动行为与劳动价值观的统一,取决于学生劳动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挖掘能够激发大学生劳动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组织劳动活动时,可以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劳动任务,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劳动获得感,引导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劳动成果的期待,让学生在享受劳动成果带来劳动获得感的同时,充分享受其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愉悦。因此,在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不仅要有意识地提升大学生的日常劳动技能,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从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劳动自我效能感。二、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路径通过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机理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劳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协调大学生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挖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培育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需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一)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教育氛围价值观的稳定性特征告诉我们其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绝非靠单一手段就能实现,文化的长期熏染是其得以形成的必备条件。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环境能塑造人,并且对人的行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看来,教育是老一辈通过有意或无意方式对年轻一代不断影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年轻一代的社会化,社会文化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要求在劳动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