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公司会计职位说明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二轮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2第一编专题整合突破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3必修部分/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4第14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5明确考纲MINGQUEKAOGANG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6宏观览要·微观纠错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7[宏观知识框架]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8[一条知识主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这是一条主线。本主线分三个阶段:阶段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阶段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9阶段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0[微观排查纠错](1)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2)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3)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4)“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5)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说明: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1(6)“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是仍然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8)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2(10)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说明: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关系。(11)推动改革开放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事件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前者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者明确了市场经济的作用。()(12)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13)从1986年起,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终于在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这在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中国是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的是复关申请,而非加入。√××√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3考点强化·考向例析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4高频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1953年。(2)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3)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一五”计划(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点击观看考点视频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53.三大改造(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6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命题解读]本题以教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7例2[2014·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一五’计划期间”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迁移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在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题干信息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A项错误;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主要发生在1959~1961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8拓展提升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借鉴与创新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借鉴苏联及自我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归纳分析如下: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方面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体系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方面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过度集中的缺陷,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19复习备考时,一要紧扣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分析相应的经济政治措施及其影响;二要分析比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总结其经验教训;三要从多元史观认识计划经济。1.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①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②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经济成分,并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20(2)政治方面①举措: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3)民族关系方面①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4)外交政策①举措:提出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212.从多元史观认识计划经济(1)革命史观: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2)现代史观: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3)社会史观: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4)全球史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宏观览要·微观纠错考点强化·考向例析模拟押题预测适考素能特训大二轮·历史22高频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1)中共“八大”——正确方针①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2)“左”倾泛滥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