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双语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论文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学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讲授自先秦《诗经》至近代小说和戏曲共三千多年的文学发展情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民族融合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双语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提升双语学生思想文化素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情趣和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古代文学教研室通过对语文教育专业双语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入学成绩、古文基础及学习古文能力的调查等),特制定了适合本专业双语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1)培养蒙汉双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亲和感,促进其汉语水平的整体提高,以适应民族教育的需要;(2)培养双语学生了解最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掌握初步的古文欣赏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但学习深度和广度不要求达到中文系汉族学生的专业性;(3)古代文学教学要放眼民族文化高度,通过各民族文化的比较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古代文学教师在为双语学生选择作品选教材时,务必考虑作品的难易度。目前市面上有关蒙汉双语的古代文学教材极为稀少,更缺乏权威、适用的通用教材,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从双语学生汉语能力水平实际出发,对具体教学内容加以科学选择和整合,形成一个极为实用的双语授课体系。1.选择难度适宜、富于趣味性的古代文学精品。对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而言,如何为双语学生选取难度适宜、深受学生喜爱并富于趣味性的经典作品,是古代文学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双语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需求不同于汉生,汉生侧重于掌握提高和专业性,双语学生则侧重于了解、感知及简单的欣赏。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重点选择那些“文质兼美”(即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准高,语言文字美)的作品。一般来讲,与学生情感体验相契合的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易于为学生喜欢和接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如孟郊的《游子吟》、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江城子》、李清照的《醉花阴》等反映亲情、感伤、爱情的作品,意境优美,语浅情深,极易触动双语学生的心灵,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兴味盎然。同时双语教师在讲授中,注重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及审美情趣。古诗文“缘情而发”的特质,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和抒情性,都会使双语学生在作品阅读中感到耳目一新、美不胜收,从而激发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2.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要点面结合,由点到面。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组成。对于蒙汉双语学生而言,我们虽然不要求他们达到汉授学生古代文学的专业性,但也应该掌握初步的古代文学基础知识,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文学现象及兴衰变化。因此,双语古代文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除重点讲授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外,还要讲授(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浅易的文学史基础知识,理出古代文学发展的主线。这样精讲与泛读结合,作品与文史衔接,详略得当,犹如曲线串珍珠般由点到面,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3.跨越民族文化视野,体现时代特征。“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1],古代文学双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时,要鼓励学生既“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2],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民族文化大背景下,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将古代文学与本民族文学和文化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渊源性和继承性,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的深层次理解。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在提高双语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其审美意识和情趣,增强文化底蕴,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从事双语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古代文学双语教师在授课中要尽量增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以提高双语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讲唐宋散文中的寓言故事“黔驴技穷”、“落井下石”、“再接再厉”、“废寝忘食”内容时,教师要说明这些古代散文中出现的词语,都成为现代语境下常用的成语。讲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强调他归隐田园后淡泊平和的心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理想信念献身的屈原,要强调其高尚的爱国情操;讲历经人生坎坷而处以达观的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要强调他遇挫不屈的精神品质和从容风雨的人生态度。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思考、心灵感悟、价值取向、人生智慧等理念,对双语学生有着现实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双语教师在对作品的解读中,要充分发挥其美育与德育教化功能,在精神层面起到对学生的现实引领作用,这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真正体现出古代文学“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三、双语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面向蒙汉双语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迄今在业界尚未形成通行的、成熟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依据双语古代文学教学实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适用的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双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1.提高双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良好的双师素养,却要求培养出良好的双语学生素质,无异于缘木求鱼。一个合格的古代文学双语教师应具备这样几个素质:第一,他应是一位有着广博的学识修养并能将这一能力运用到教学实践的`人。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瑞伯雷斯也讲“学生不是待装的瓶子而是待燃的火”,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双语学生尤其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代文学教师,他渊博的知识储备,诙谐幽默、融会贯通的教学艺术,不仅能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而且会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实际上,一个古代文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其文学素养的集中体现,文学素养越高,他对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就把握得越细,课堂教学也就越是游刃有余而挥洒自如。因此,一个优秀的古代文学双语教师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型人才。第二,要有充沛的激情和感染力。文学作品最讲究传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4],充沛的激情是引发共鸣的载体。试想,如果一个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都没有进入情境、没有被激发,他又如何能够感染学生,更不要说产生共鸣了。激情源于教师对自己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的自信,源于对本职工作的执著和热爱。一个才如湖海、博闻强记、纵论古今的古代文学教师,他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感应、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崇拜,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激情是一个古代文学教师课堂艺术的生命。第三,掌握多方面的教学本领。古代文学双语教师应下工夫掌握些过硬的教学本领以适应现代双语教学的需要。诸如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好的教法等。口头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最主要的业务能力之一,是传授知识、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古代文学双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优美的文学语言,标准规范、动听感人,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双语教师可根据作品、课型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或用简洁的叙述语言,或用严密的议论语言,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或绘声绘色、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娓娓道来,总之要发挥古代文学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功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双语教师还要研究汉字的书写艺术,具备指导双语学生练字的能力。教师的书法多表现在板书和作业评语上,好的板书能提炼出一堂课的知识精华,对双语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熏陶,常能赢得学生的钦羡和模仿。一首情文并茂的古诗词,配以遒劲刚健的板书呈现在双语学生面前,该是怎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好的板书和作业批语带给学生的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般美的享受,而那种庸俗潦草、“龙飞凤舞”毫无美感可言的板书,带给学生的只会是视觉审美的疲劳和心境情绪上的不佳。因此,一个古代文学教师的书写水准也是其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第四,要创设一套好的教法。考虑到双语学生汉语水平的局限性,双语教师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何选择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安排教学过程等,都是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普通高校多年的扩招,留给职业院校生员的选择已非常有限,学生素质较之以往已是大大的不如,双语学生的情况尤其如此。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古代文学双语教学而言,必须在全面讲解本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狠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如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诵、字词句的精讲、古诗词现代直译等,都应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从而为双语学生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一套好的教法,能使学生学习起来兴味盎然、事半功倍,同时也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智能。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辅助手段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是现代传媒时代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尤其对于双语学生而言,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理解相对薄弱,而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艺术性地再现古典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物象联系起来,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直观性、形象性的认识,利于提升其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比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配乐播放一组画面形象:枯藤缠绕的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一种悲凉、绝望、死寂的生命感受。接着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一幅轻快、明丽、温馨的图景———“小桥,流水,人家”,与上面形象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运用重复手法将那种苍凉旷远、孤寂凄清的游子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再辅以名家的朗诵,相信有此艺术氛围铺垫,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再以词体文学中豪放派与婉约派风格的区别为例,在比较中如能播放电视剧《李后主与赵匡胤》片尾曲《问君能有几多愁》和《三国演义》的开篇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荡气回肠的听觉反差使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出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异同,这是任何一位优秀的讲坛大师都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古代文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将文学知识与艺术欣赏互相映衬的功能和氛围,它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极易激发双语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对提高双语学生古代文学学习兴趣大有裨益。除此而外,古代文学双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功能扩大教学空间,平衡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鼓励创建班级的QQ群,让师生对话变得更为及时有效;教师还可把学生的优秀作品粘贴到网络“文学欣赏贴吧”中,让学生互相评论欣赏;同学间少了面对面的那份尴尬和顾忌,可以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教师则适时介入点评答疑,和学生进行情感的零距离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双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并藉此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有利于双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加强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双语古代文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布鲁纳讲:“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5]。蒙汉双语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便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古代文学教师应在双语学生的学习情趣上多下工夫,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提高古代文学学习兴趣、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活动,加强双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古典诗文朗诵会,古诗词背诵大赛;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古代文学作品剧并登台表演等,如改编《沈园相会》《长亭送别》《大闹野猪林》等作品剧,将经典文本的教学具体落实到学生主体层面,既培养双语学生的文学创作、语言交际、团队协作能力,又激发学生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定期为学生做古代名家讲座(也可邀请校外人士),诸如“李白专题”、“杜甫专题”、“苏轼专题”、“李清照专题”等,为学生补充一些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