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课堂教学汉语言课堂教学1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汉语言教学的目标,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养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创新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汉语言教学创新性教育汉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基础工具性”的目标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广阔。而我们多少年来的语言课教学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教学模式。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的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我们中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客观性试题往往机械地规定所填充的词语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这种教学的检测“目标”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忽视了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这一特点;其次,也忽视了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弊端,首先教师在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先行意识。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有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核心研究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这一观念,因为创造型教育既包括知识型和智能型,又是超越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一、要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汉语言课要实现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会思考,巧思维,善思辨的能力,就是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发表有新、特、奇的意见和见解;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实施上述能力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几点探索。1.首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汉语言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笔者在汉语言课的教学中就努力去实践和探索这一做法。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和信赖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创性。只有教师放下权威式的架子,学生才能把你视为传递信息的朋友,学生才能解除课堂的心理障碍和负担,才能心情舒畅,自由思考,坦然面对正确与错误,敢于无所顾忌地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撞击出创造力的火花来。2.改革课堂教学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个性。创新思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思维,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就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杨振宁教授1995年回国讲学时,说过一段话:“在国外,中国的留学生不论是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中国留学生的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讲,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留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学生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思维模式训练和西方人也有着截然的不同。我们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演绎式的教学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这有益于求同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教学法则刚好相反,它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可见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授课中应倡导以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思路。3.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课堂教学是限制时间的师生共同双边活动,一节课要把预期的教学计划在45分钟之内完成,就得优化教学内容和环节,要精心设计教案。比如课堂预习后的质疑点拨、讨论、小结、训练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还要采用多种启发学生思维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就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拓展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发展的天地。汉语课上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又是同步进行的,一个不会思考不会构思的人,他的语言是表达不清的。以往我们教师往往独断地把时间占完,而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只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完全过程,这样完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要改变以往的现状,教师就要精讲、少讲、画龙点睛式地讲,给学生多留一些想像、构思训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和时间。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导学式等手段,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法、回忆法、对比法、类比法等进行思维活动,让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和重新获得的知识,利用直觉思维、视觉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创造性活动的蓝天。二、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养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我们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有的思维形式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思想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我们不能局限于只做一名“教书匠”,机械地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我们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要不拘一格地大胆创新、尝试,在每一课教学中要融进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发现。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精神的学生来。2.我们教师要由以往的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和学者型。一名教师只有当自己对所教学科、领域里的知识达到了精、通、深、博四个字,那么你对教学才能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风格和体系。3.一名教师应该是一座永不泯灭的智慧灯塔,他源源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更应时时地给自己“充电”,以保证知识的库存和更新。特别是在新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教师更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如文学、法律、历史、新闻、科技等边缘学科),拓宽知识视野,建立多元化、高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而努力。参考文献:[1]王宁宁.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11,(21):265[2]张爱真.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才智,2011,(03):121[3]刘亚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J].学周刊,2011,(12):148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2摘要:实施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对创新人才的影响最早、最久、最深、最远。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前瞻性,重视该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建构,为创新教育培养预备队,为造就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基。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实用性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如何贯彻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接受到更新的知识、学到更前沿或更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提供了创新精神动力。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一文中说:“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公义、义务、和谐、礼让和恕道,可以为人类社群提供宽广的人文视野。如个人的身体、认知、灵觉和神明的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家国天下)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东方文化可以为创造教育提供精神资源并丰富西方启蒙心态所体现的人文视域。”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否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将直接影响未来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否,进而影响中国未来创新人才质量的高低。只有教师培养了学生公义、责任、和谐等东方思想,形成了个人与社会自然健康互动的意识、天道酬勤的观念,有张扬的个性、强悍的意志力、丰盈的精神及健全的意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统一,才能使未来的创新人才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不竭的创新动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的必备素质。人文精神应从两方面加强。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例如,有丰富的人性、人权、人道意识;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学会生存;真诚乐观,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爱好、有追求,有正义感且宽容大度;有气质、有气魄,会展示自我,有张扬的个性优势,等等。第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重视培养大胆质疑、见解独到的民主学习精神,等等。这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就不会再“一讲到底”、“死记硬背”,他们将激活语文课堂,实施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从现实意义来看,教师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教师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1]。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师不必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去发现、思考、创新。四、优化创新心理素质,造就创新品格1.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创新的教育意识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2)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因此,它是促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动力之一,会促使其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坚持教改,不断创新。2.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其突出表现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两种思维能力。收敛式思维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确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规范约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发散式思维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思如泉涌。它不拘泥于一种思路,而是从较少的信息得出多种结论,有迅速流畅、灵活变通和独特三种特征。五、做“学习型”的语文教师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两方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