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讨论发言材料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大如何巩固新优势,拓展新思路,形成新路径,成为当前区的重要课题。一、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区近几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周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相比,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优质企业外迁加剧、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效应不足等问题。(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规模总体不大。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地处市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区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大多规模小、档次不高,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特别是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如月湖盛园和老街经营业态单一,在产业分布、商家引进方面过多集中在餐饮业,而忽视文化企业引进,与苏州观前街、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北京前门等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较好地反映这些历史街区的自然原貌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不少已经改造好的历史街区没有产生预想的文化经济。通常一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20年,北京市这一比例高达.%、上海达.%、深圳市为%。今年上半年,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高于GDP增速.个百分点,占全市GDP达.。而目前,区这一比例仅.%,而区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却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成长为具有拉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创新的大型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有限。(二)传统文化产业盈利下滑,新兴业态少,创意文化产业增速缓慢。20年区部分传统文化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如集团受新媒体冲击增加值较上年减少了.万元,有限公司较上年减少万元,有限公司因为公司停业改造较上年较少.万元。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出现增加值不同程度的减少,占比超四成,文化企业总体呈现盈利能力下滑态势,既有外部大环境不佳的不利影响,也说明区文化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从目前区文化企业的规模来看,我区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内生动力不强。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近年来,先后有市新华书店、移动通信公司、报社等企业外迁。随着这些行业带动能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逐步外迁,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力将被进一步减弱,从而影响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持续发展。(三)园区集聚能力低,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目前区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集聚带动效应不足。如“号”入驻园区的单位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仅家,且均没有达到限上标准。而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的“启运”微电影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还需时间。与此同时,周边县(市)区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速。如东部新城联手打造东部文化中心,文化广场运营不到一年,已经形成了演出、培训、展览等几大板块,吸引市民逾万人次,文化企业逐渐从市中心向东部新城聚集。此外,商业区主要集中在鼓楼、天一广场、城隍庙一带,其他的商圈人气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培养,导致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于这些狭小的商圈周边,产业分布和发展不够均衡,简单复制商贸区的做法,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或产业群。无论园区集聚能力较弱,还是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文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对待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产业上,全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地域之间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硬件设施及相关产业链不够完整。(四)扶持政策不少,但龙头效应、引领作用尚不明显。对于区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深化“两区”战略现实要求。虽然区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倍增计划。但是在发展中仍然面临较多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从目前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来看,只停留在投融资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扶持上,缺乏对产业导向以及文化人才具体政策的引领和扶持。同时,在企业认定上,缺乏统一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成长贡献度进行全方位准确地评定,从而导致政府的扶持资金一直会往大企业集中,企业越大,获得的机会就越多。而现实的情况是,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相当困难。比如对文化人才的政策,仍然参照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引进标准,没有考虑到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让一些没有留学经历、高级职称但获得一定知名度威望度的老艺术工作者很难获得政府补助。二、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85后、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面对竞争与压力,发展与创新,区文化产业要在“壮大规模、放大效应”的总方针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核心区域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聚焦点和发展优势。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遵循特色化、差异化和集聚化的理念,“以项目化带动发展、以集聚化推动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引进一批示范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为抓手,带动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历史街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全力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一)紧抓传统主线,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搭建都市文化旅游平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文、商、旅互动融合发展1.明确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文化景点多、文化底蕴厚、文化配套好,是较之于其他县市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把推进文商旅互动,有机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结构,放大文化产业边际效益,作为实施文化产业战略的第一要务和切入点。应紧紧围绕方兴未艾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坚持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深度融合,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切实赋予文化更多的旅游承载,赋予旅游更深的文化内涵。加快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挖掘整合特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出古城旅、名人足迹游、城市休憩游等丰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2.确立核心区域的文化基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区作为千年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社会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知名文化品牌,实施精品名牌带动战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要把天一阁、天一广场和众多历史街区有机整合起来,如挖掘城隍庙传统文化精髓、倍增文化品质和商业价值为目标,按照彰显文化功能、优化商业功能、衔接地铁功能的思路,通过对城隍文化的深入挖掘,进一步优化提升城隍庙区域内文化、旅游、民俗、商业等多种业态,把城隍庙区域打造成为依托悠久的商贸文化、民俗文化品牌,以多元化发展互为补充的“文、商、旅”主题型商圈。要积极鼓励莲桥街文化商业综合区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园区士大夫第、杨氏宗祠、孙传哲故居、望族南湖袁宅等文物和历史建筑资源作用,引进与园区底蕴相协调的文化产业业态,将其打造成原味人文艺术院落街区。要加快推进街二期等历史街区建设和月湖西区历史街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稳妥推进”要求,从保护街区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三条原则出发,以文化为向导,充分发掘月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打造成具有传统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高品质人文博览、文化交流、宜居生态、商业休闲、创意旅游社区。(二)聚焦新兴产业,重点培植新兴文化业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弥补优势企业外迁之困1.发展新兴文化企业。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只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与年轻人消费特性紧密相关的电影、游戏、动漫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公司的发展壮大,才能填补优势企业外迁带来的缺口。新兴业态是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选择,在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和其他县市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2.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工信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部、财政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注重“媒体融合”的良好政策预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导向和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网络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策划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广告传媒、会展服务、教育培训、影视放映等文化产业与网络、各类手机客户端构架的“智慧产业”的融合发展,占领电子出版、无线广告、无线院线、电子商务等产业新高地。(三)突出专业创造,充分发挥楼宇优势,抓住宜居特点,规划文化园区形成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的楼宇优势,政府要加强规划,逐渐形成“一楼一产业”的发展态势。要借鉴绍兴发展专业市场的经验,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聚。采取挂牌增设、改造提升、规划新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专业市场、文化街等多种类型。要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对经认定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区内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享受服务业企业、项目相关的税费优惠,要积极争取投资用地要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要优先重点扶持。目前,要大力推进和扶持全额由民营资本投资的省首家微电影产业园区--“启运86”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帮助其尽早将园区打造成集微电影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平台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数字产业核心区。发挥是最成熟最宜居区域的优势,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居住落户。积极鼓励园区管理主体引进龙头企业以及创作工作室、名人工作室,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通过平台搭建,扶持园区与国内影视传媒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将园区打造数字影视软件研发及制作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同事,做好光影动漫进一步完善动漫孵化器平台建设,扩大平台影响,完善产业链,增加企业收益。(四)强化规模效应,培育核心企业拉动发展,引导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1.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做强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