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核报告参考格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性经济与性产业•第六讲回顾:•1、性商与性生活质量•2、和谐性生活与生活质量的优化•3、性生活的异化及其危害•第七讲提要:•1、性别制度化与社会分工•2、性别歧视与平等权力•3、性产业与性产业问题•4、讨论:性产业的政策选择•一、性别制度化与社会分工•1、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的性别依据•所谓社会分工,就是社会劳动划分为互相独立又相互依从的若干部分,与此相应,社会成员固定地分配在不同类型的劳动上。•追溯人类的原始状态发现:人类早期没有社会分工。•历史上人类最初的分工是自然分工。这种分工起初只是性活动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原因而自发或自然地产生分工。•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研究古代社会的资料指出:“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所必须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食物和衣服~做饭、纺织、缝纫。”•除了生产上的性别差异外,农业社会还存在着经商贸易上的性别差异。经商贸易既要求有能力得到贸易的货物,又要求有能力四处流动,而这两点男人更有能力做到。而妇女因为流动的能力则受到财产和身份等文化规范的限制,因此在农业社会里大部分的经商者是男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初的分工是基于两性生理差别的分工,这种分工模式并不牵扯到任何的社会地位的差别,仅仅是分工不同而已,因而并不影响女性在公共事务中决策和发挥作用。•2、社会分工与社会性别制度•性别分工的历史背景是男性为主导的父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模式不仅得以形成,而且还得到了强化。由于这种强化,妇女再也不可能同男子平起平坐了,男女的不平等从此产生,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社会分工是社会性别制度的产物。•由于工业化的出现,增加了机器,传统上由男人负责的工作变得更为单调,这些工作被重新定义并让女性负责,而报酬和地位则大大下降。秘书工作、编织及制鞋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与“工作”的定义一样,“技能”的定义也往往有性别差异,妇女常常被排除在某些职业之外,如割玻璃,因为妇女被认为较笨拙或“无技能”。•即使是人类进入了以知识为依托的现代社会,两性在性别上的分工依然是明显的,这种分工带有浓厚的性别歧视色彩。•如女性往往被排除在政治领域之外,因为政治从来都被认为是男性的领地。•在现代社会里,两性的分工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这种歧视正是以前两性性别分工思维延续的结果。•二、性别歧视与权力不平等•1、女性就业的性别歧视•据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做的任何区别、排斥和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根据以上对歧视的理解,我们认为性别歧视应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正是两性之间的这种不平等,造成了社会的性别歧视。•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则主要针对女性,指女性在有关就业过程中获取工作机会、领取工作报酬和享受工作福利方面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性别歧视包含三种不同含义:•偏见性对待;不公平对待;对受歧视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按照时序可以分为先劳动市场歧视、雇佣歧视和后劳动力市场歧视。•先劳动市场歧视是指未就业前社会中或就业群体因某种因素所形成的歧视。如就性别因素而言,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流动不如男性方便,导致工资待遇低,就业层次低;就社会因素而言,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望不一,对妇女工作能力持负面评价,从而使女性在进入劳动市场时处于一种先天的劣势,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雇佣歧视是指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遭遇的歧视,常见的有,在招工方面明确表明不招女工、男性优先或男性在录用方面具有更大的几率,以及人为设定毫无理由的身高和体重限制;在工作报酬上男女明显存在同工不同酬;在工作晋升上偏向男性,而在裁员上偏向女性等。•后劳动市场歧视是指离开劳动市场后在社会待遇和保障方面的不利情况。主要表现为让女性提前于男性退休,不论其身体是否康健;退休后退休医疗保险和退休工资在两性之间执行不同标准;身体康健的退休女性,在退休后基于发挥余热的思想,在试图再次就业时遭遇性别门槛。•2、就业性别歧视的动因理论比较•有关劳动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这对我们认识就业性别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视角。•⑴、社会习俗论•所谓社会习俗论实质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期待,并通过文化习俗将其固化的理论。传统文化通常将两性定位在不同领域,“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扮演工具型角色,女性扮演情感型角色,进而造成性别角色和职业隔离。这种传统之所以能够根深蒂固,是因为它通过早期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认同的学校教育来强化的。•⑵、二元劳动力市场论•这种理论是社会角色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体,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和次要市场,并与男女两性在职场的主次角色相关。主要劳动力有较好的社会保障、丰厚的报酬和培训、晋升的机会,而次要劳动力则缺少这些,只是附着于主要劳动力。雇主基于经济学观点,选择男性为主要劳动力,女性为次要劳动力。男性被认为是内部劳动力,女性是外部劳动力。前者具有经济上的劳动稳定性,后者缺乏经济上的稳定感。这种二元体系是形成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之一。•⑶、利润最大化理论•纯粹的经济学理性选择行为,追求效益最大化。之所以选择男性为主要劳动力是因为,一是女性供给弹性低于男性,女性通常选择离家近的工作,便于照顾家庭,但影响工作;二是女性因为承受家庭负担对劳动投入不足;三是雇主对女性产生不确定感,认为她们会影响经济效益。正是这些原因造成就业的性别歧视。•⑷、人力资本论•薪金对性别歧视和区别待遇的解释,是女性在竞争中能力缺失,经验不足,努力不够,家务拖累太大等,因此造成女性劳动的边际价值不如男性,而不是因为外在社会结构的不合理。•⑸、阶段性就业理论•为缓解就业压力,也为了照顾妇女生育及减轻妇女生育期在就业竞争中的挫折感,以及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女性需要阶段性就业,也是阶段性失业,但阶段性就业容易与长假相混淆。这种理论以照顾女性为出发点,实际上是一种对妇女劳动就业权的片面限制。有关政策制定部门,也几乎使这种理论成为劳动就业政策的一部分。但二次就业女性势必遭遇比首次就业更多的歧视和再歧视。•⑹、社会安定论•因为失业人数、群体与社会安定之间存在关联性,在一个重政治意识形态、重安定团结的国度,什么人在社会上游荡是一个敏感问题。与其让许多年富力强的青年待业,还不如让妇女回家,为他们腾出职业岗位,毕竟妇女回家对社会造成的动荡要小得多。妇女对社会的少破坏性和对子女教育的执着,不仅可以减少现阶段的就业压力,还可使传统的性别分工达到合理与和谐。但妇女回归传统只能使本来就处于边缘群体的妇女进一步边缘化。•⑺、社会性别理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来源于性别分工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被公共政策默认,要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要消灭现有的刻板定型的性别分工,使男女有更多的选择性。•综合分析以上各种理论,可以发现,就业性别歧视不外乎出于经济和文化的原因。•在经济上或认为妇女工作不投入,或认为女性边际劳动价值不如男性,或从纯粹的经济效益上考虑。•从时间连续上看,妇女有生育哺乳这一段间歇期,而这一间歇期内的福利、工资却由企业承担。•从支付退休金的数量上看,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10年,领取退休金时间较长。•从业务培训方面看,女性工作年限较短,培训效用也不如男性划算;•在文化上认为女性符合表意性角色,应该呆在家里,做家务劳动,满足家庭感情需要。•另外人们也认为女性不就业对于有就业压力的社会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其实隐藏在这后面的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和男女两性的不平等思想,是父系社会思想的延续。•3、性别、就业与消除权力不平等•女性就业性别歧视,是男女两性不平等在经济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因此,要实现两性在就业上的平等,重要的是消除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营造男女两性平等的氛围,为男女两性提供同样的就业机会,消除行业的性别隔离,并配合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权利。•自1979年联合国颁布《消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公约》,国际社会已进入了与国家政府共同推进妇女发展的阶段。在这样一种有利的社会氛围下,各国在制定国家社会发展的计划时,都将妇女发展纳入了社会发展计划,促进妇女就业计划就是其中一项。•创造两性就业平等,更多的体现在政策法规方面建立性别平等的机制。•在国际社会和国家政府的联合推动下,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男女就业均等法,作为立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德国的《平等权利法》于1994年9月1号生效;•新加坡的《就业法》规定产假制度,禁止以怀孕为由解雇女工。政府机构男女雇员无性别歧视;•日本的《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规定,妇女在工资待遇、就业机会以及职务的晋升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韩国的《平等就业法案》规定在招收、雇佣、提升、工作安置、培训等方面禁止性别歧视。•我国是较早建立男女平等立法的国家,但性别歧视乃至就业歧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我国立法有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倾向,重原则,轻赔偿和处罚,使违法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其二,性别歧视没有可以诉讼的渠道和机构。•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从妇女自身来讲,她们与男性的差距越大,受到歧视的可能性就越大。•提高妇女的竞争力,是消除性别差距,乃至最终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所在。•为此妇女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和文化技术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重视女性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妇女文化和技术水平是消除性别歧视的重要方式。•性别就业歧视的消除,特别需要一个消除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而建设这样的环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导向和意识形态作用。通过舆论、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宣传男女平等,缓解和消除歧视女性就业的言行。•发挥妇女组织和工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妇女的代言人,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的利益。•4、知识分工与性别制度的突破•历史往往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统一体。最初基于两性生理差异的分工,却随着男性主导社会制度的确立,被制度化了、被固化了,成为了男性维护其主导地位的一种制度,社会性别分工最终完成。当这种社会制度确立后,统治阶级的男性给社会灌输女性在各方面不如男性的思想,以及女性不适合在家庭以外工作,更适合在家相夫教子、哺幼抚老的思想。•工业革命猛烈的冲击了社会各个方面,女性运动风起云涌,男性主导的“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思想受到冲击,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男性不得不节节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式的。女性解放运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解放仍旧不彻底。•妇女在外工作的同时,并不能放下家庭的重担,她们被赋予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角色,很难逃脱家庭的束缚。即使女性能够完全从家庭中解放,卸下家务的重担,她们仍然逃不过社会的束缚,像男性一样自由。这是因为她们还担负着繁衍人类的特殊任务,只要人类有性繁殖这一基本模式不变,这一特殊任务就永远影响到女性的社会分工。也就是说,至此,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女性的分工始终没有超越两性的差异这一特点。•知识经济将影响传统的性别分工,知识经济社会里,就业的分工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知识经济以智力劳动为主要特点,使妇女获得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为男女平等就业创造机会。•妇女就业部门将高层次化、多元化,工作场所多样化、工作时间弹性化,灵活化,工作手段效率化、效益化。这在客观上为妇女摆脱家庭束缚创造了条件。•在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更方便、快捷、合理的知识产业中,会有更多的女性施展才华,崭露头角。知识经济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女性的潜在能力。一种以知识与能力为准则的分工模式开始凸显,延续了几千年的性别分工模式正在被突破。•以上论述的是物质生产方面分工的变化,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女性在人类自身的生产上也逐渐解放,当然这种解放并不是说,女性拒绝繁衍后代,而是说女性在选择是否生育、何时生育,以及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