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章区域经济分工理论•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2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3一、区域分工的概念区域分工也称为区际分工,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等。关于区域分工的定义:张敦富认为:区域分工,是指以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张敦富《区域经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161页。4郝守义认为:区域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社会分工或劳动分工首先表现在部门分工上,而部门分工又要落实到空间上,这种按地域的分工就是地域分工。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区域之间展开的,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工层次上,即依靠发展专业化部门来体现分工;区域分工的实现途径是区域之间的贸易;区域分工能够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5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这个定义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实质。区域分工的含义:6•第一,区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收益,表明区域分工是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一种主观上的利他行为。•第二,区域分工的形式是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没有专业化生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区域分工。•第三,区域分工利益必须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同时,区际贸易也是促进区域分工产生的前提条件。•第四,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因此,需要用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分析区域分工。7二、区域分工的意义•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区域分工产生了区域的专业化效益。•3、区域分工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4、区域分工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5、区域分工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6、区域分工为国家调控区域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8三、区域分工的形式•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由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三个阶段构成,同时还需要有关的配套服务。1、区域的垂直分工9•区域垂直分工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关系密切。常见的情况时,发达区域多生产最终产品,中等发达区域多生产中间产品,欠发达区域以初级产品、配套服务为主。10区域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形式:•(1)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或劳务是不相同的。•(2)各区域都选择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也是有差异的。2、区域水平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11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12一、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例如,玉米区、小麦区、水稻区、畜牧区、林业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区等。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13•一般认为,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分工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能够保持区域之间在要素禀赋差异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才能够在要素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有些要素是不能够流动的,如土地等。2、区际要素流动14•(1)区际要素流动能够供给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所缺乏的要素,甚至是关键的要素,从而使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成为可能。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例如,我国东西部地区,西部劳动力资源较多,而资本较少,西部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结合,西部引进东部资本、技术,使资本和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要素结合,都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区域要素之间是存在着要素流动的15•(2)区际要素流动可以提高区域要素的丰度(丰裕程度),从而强化区域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并形成新的分工。要素流动受收益率高低支配。要素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区域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表现出惯性和积累性。其结果,在收益率高的区域,这种要素供给充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其他产业利用这种要素创造了条件,形成新的区域分工。16•例如,劳动力向某个区域的流动,最初可能受某个产业劳动收益率高的吸引,当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入该区域后,不一定完全进入这个产业,也可能经过选择而进入了其他产业,促其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部门。资金的流动也是一样。17•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决定的。•要素禀赋是区域分工的供给约束,市场则是需求约束。•市场对区域分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结构和层次实现的。•(1)受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2)同类商品或劳务的市场在区域之间还有多个层次。3、市场的差异18•(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2)区际贸易对区域分工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3)区际贸易的长期开展使得区域之间的分工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区域分工的深化。4、区际贸易19•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例如,现代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活动、研发活动、生产活动经常是空间分离的。企业总部、研发部门在发达区域,生产部门则在欠发达区域,于是,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因某个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而形成了分工关系。5、企业组织结构20•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发展决策中会有意识地去发展专业化生产,在没有区域专业化生产条件的区域,也会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虽然专业化效益不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初始原因,但是,区域对专业化效益的追求则会使原有的区域分工得以强化,并有意识地发展新的区域分工。6、利益诱导21二、区域分工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用。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国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末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22表8.1绝对优势比较商品单位成本(劳动力)英国葡萄牙布匹46红酒83英国有生产布匹的成本优势,葡萄牙有生产红酒的成本优势。1个单位的布匹换1个单位的红酒,即英国4个劳动力相当于葡萄牙3个劳动力(生产率)。23•(英国劳动力全部生产布匹,共生产3个单位布匹。葡萄牙劳动力全部生产红酒,共生产3单位红酒。专业化分工后,多生产了1个单位的布匹和1个单位的红酒。)•在英国用生产1个单位红酒的劳动力(8个)用来生产布匹,可生产2个单位的布匹,和葡萄牙进行贸易,则可得到2个单位的红酒。•葡萄牙用生产1个单位布匹的劳动力可生产2个单位的红酒,如果和英国进行贸易,也可得到2个单位的布匹。这就是国际分工的经济理论基础。24二、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英)于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贸易仍然能使双方得到好处。25表8.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国家呢绒酒葡萄牙9080英国100120英国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5(120/80)倍,呢绒是1.1(100/90)倍,因此,英国具有生产呢绒的比较优势;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2/3(80/120),呢绒的成本是90%(90/100),因此,葡萄牙生产酒有相对的比较优势。26•如果两国进行合理分工,英国生产呢绒{呢绒是2.2[(100+120)/100]个单位},葡萄牙生产酒{就是2.125[(80+90)/80]个单位},就可以增加商品生产总量,通过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27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两种商品价格的国际交换比例,以同一种货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百分比表示。当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高于进口价格时,贸易条件趋于改善;反之贸易条件则趋于恶化。当贸易条件改善时,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出口产品能交换的进口产品数量就会减少。28•李嘉图假定英、葡两国的产品交换比率是1:1,即一种公平的交换条件。按照这个比率,如果葡萄牙出口1.1单位的酒,并从英国进口1.1单位的呢绒,那么英国、葡萄牙两国国内消费量变化的情况如表8.3所示。两国经过贸易后,国内消费量都有所增加。29表8.3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英国葡萄牙分工前分工后分工前分工后呢绒11.111.1酒11.111.025合计22.222.125303、要素禀赋学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再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称之为四要素。•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31例如:假设有两个国家A、B,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一种方法是物理量定义法,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而且有KB/LBKA/LA,就可以人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丰裕国家,既A国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32如图,在EA点,A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A、劳动力总量为LA,相对量为KA/LA。在EB点,B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B、劳动力总量为LB,相对量为KB/LB。由于假设有KB/LBKA/LA,所以图中OEB斜率大于OEA斜率。OEB斜率值与OEA斜率值分别为A、B两国的要素禀赋状况。KKBKAOLAEBLLBEA33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资本/劳动资本/土地劳动/土地(每个劳动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劳动人数)澳大利亚7415.567.20.009巴西1151.642.80.038加拿大10583.1198.00.019日本3358.55286.51.574香港1368.590739.166.304美国10260.91058.60.103以上数据表明,不同角度的衡量,结果不一。美国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以资本/劳动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资本要素比美国更丰裕;如果以资本/土地的比率来衡量,香港地区的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美国。34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绝对量没关系)•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的“区域贸易”理论和1933年他的学生俄林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他们创立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要素禀赋学说”。•中心观点是:区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区域的一种,因而国家贸易理论是区域贸易理论的应用;区域间产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产品相对价格不相等,即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是存在着价格结构上的差异。结论是:发生贸易的各国应生产并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供给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生产要素稀缺所生产的商品。35•4、要素替代理论•5、技术差距理论•6、产品周期理论•7、条件相似的区域分工理论•8、竞争优势理论•9、马克思主义关于地域分工理论参考: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268—274页36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371、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区位优势可通过产业的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来衡量。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2)规模经济要求。(3)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一、区域优势产业3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