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土地资源包含了人类利用土地、改造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果会因为社会经济属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1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3.4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3.5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3.6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2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统筹考虑与配置。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3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狩猎、采樵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很小,局部,力量有限,会钻木取火,能够使用火来改变环境。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逐渐有所提高,但影响仍然较小。大约1万年前,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刀耕火种,小规模种植;大约7000年前,开始兽力的使用、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等,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人类开始定居开垦土地,出现了村庄城镇等。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4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7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史的一个里程碑。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同时,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也相继产生,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威胁。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5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随人类对土地资源环境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6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理论的两个极端的观点一是:单项的从环境到人,强调以环境为中心,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是和其它生物一样的,完全受控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完全被掩盖在环境的压力下。二是:单项的从人到环境,强调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随意改造的,忽视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内在的价值。两种极端都是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没有反映出真正的“人地关系”。7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协调论人对地有依赖性,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协调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与地的互惠共生。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8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协调论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协调论不仅代表更高目标的效率和更公平的理想,而且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活跃在现代文明社会体系中,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起着引导、规范、塑造和升华的巨大作用。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9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天人合一”观可能论(或然论)人地关系理论1011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小结人地关系论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协调论”,正在逐渐逼近真理。人地关系复杂多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在社会实践中协调好人地关系。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伦理的解释是:“”。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在互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和准则,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12人感知输入判断输出文化思索将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感知输入判断输出文化思索将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生态伦理(Ecologicalethics)感知输入判断输出文化思索将自然界转化为自然资源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13经验、想像、幻想、源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无形事物、价值观、信仰等多个因素生态伦理(ecologicalethicsorenvironmentalethics)是随着当代资源、环境问题出现而兴起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153.2.1生态伦理3.2.1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认为人对环境问题和生境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来源于对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人保护自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人对自然做了什么,通过环境后果也就等于对自己做了什么。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生态伦理学。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1617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它是从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来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生态伦理学提倡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对动植物种的关注,并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作为该学科明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此,需要把价值、权力和利益的概念扩大到非人类自然界及其过程,不但要承认人的价值、权力和利益,而且也要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权利和利益,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层次上,承认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关系,以及承认当代人与未来人在共享基本生态资源方面的平等关系。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18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对自然影响的关系研究范围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间接的人类生态伦理学直接的人类、动物、植物、其他自然界以及未来人类等19学者们有不同的研究,有多个原则指标。最基本:公正原则。不得伤害别的主体。从一般伦理原理和特殊实践需要相结合的角度,土地伦理的原则主要有: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尊重爱护土地资源原则、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等。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生态伦理要遵循的原则土地伦理的三大原则①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EcologicalSustainabilityorInterspeciesJustice),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②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SocialandEconomicEquityorIntragenerationalJustice),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③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ResponsibilityforFutureGenerationsorIntergenerationalJustice),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的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20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由于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对环境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它为一定环境中共同的文化集团内部所有成员所共有。人们一旦形成一种环境感知以后,必然影响他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影响他的土地资源利用态度。因此,环境感知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中的若干非理性过程很有意义21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环境感知的过程:(1)环境的感应(sensoryperception):最初级的感应是通过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如耳鼻喉眼等。现代对环境的感应更多的是利用各种技术,如遥感、土地资源的调查制图、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的定量研究等等。(2)环境的认知(cognition),把对环境的感应在头脑中转换为某种概念和认知,这种转换受到主体的文化背景、伦理背景、知识背景多个因素的影响。22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目前,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很复杂,同时技术有限、信息知识还不是很完备、人本身易犯错、社会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等,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也可能会理性分析,还可能会直觉判断或实验性选择。2324土地产权:是一个权力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土地资源产权和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起着重要作用。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25土地产权产生的内在因素:稀缺与激烈,劳动与积累。确定土地产权会产生一种激励,鼓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更努力地劳动、节俭和积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的出现,还与土地产权保护的成本有关,土地资源的产权确定和保护费用比较低,而海洋资源的成本较高。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3.3.1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26从本质上来说,土地产权的组合和重组,就是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土地资源配置要有效率,其前提是土地产权配置要合理。土地产权配置包括外部配置和内部配置,外部配置是通过市场产权交易进行的,内部配置是组织内部行政管理实现的。土地产权的分割性使得土地资源的不同功能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必须通过组合才能发挥作用,通过制度性的规则来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3.3.1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27即使共同体内的成员达成协议,但还必须考虑监督成本的问题。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3.3.2土地资源产权种类与利用共有产权是指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土地财产的权利。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在个人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其他成员同时分享成果、承担风险和后果。在所有成员中,想达到一个最优行动,很难,成本很高,因此,共有土地产权导致了很大的负外部性。按照土地产权的排他程度,可以分为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国有产权等形式。28国有土地产权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定论。在任何制度下,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都是有必要的。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3.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3.3.2土地资源产权种类与利用国有土地产权:国家拥有土地的产权,而实际中,国家是一个虚拟主体,由国家的代理人来行使权利,但是其对最终成果的分配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因此,缺乏对社会其他成员的监督。国家的代理人拥有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等多重目标,因此其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的轨道,而国家对国家代理人的监督成本很高,因此,国有土地产权下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29但是,私有土地产权同时存在着一个规模经济方面的限制。任何一个私有经济都不可能很大。第三章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