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表现,江南经济开发的历史地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制瓷业,造纸业;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2.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影响及其主要原因,看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全貌,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的方法,并结合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在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史实,得出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的正确结论,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能力。结合乡土历史教学,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而联系今天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农业与手工业的一些工具改革,技术进步,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勤劳奋进、超凡智慧与钻研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及其主要原因。难点: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对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收集“翻车”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布置预习和调查。学生:预习课文(对本章第一、二节未作教学内容处理的,还应指导学生紧扣本章引言的内容,阅读前两节的课文),并查阅《辞海》等工具书或中国科技史,了解“士族”“百炼钢技术”“灌钢法”等专业词汇的含义;在通读课文、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要求学生考虑:你是否同意课文所列的主要特点?如果不同意,则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如同意,就为课文所列的特点,逐条补充其论据。收集乡土历史与本地经济发展的资料。教学设计分析本章引文,使学生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导入新课。一、江南农业的开发1.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及其历史地位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南方的农业区域也很稀疏,大部分地区是山林沼泽,遍布竹木茂草。那时候,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六朝时,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农耕较发达的地方从江南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扩展到岭南地区与闽江流域(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如能课前准备绿色的粘贴纸,则可将相应地区标明)。当时,三吴(晋时指吴兴、吴郡、会稽,今太湖流域一带)地区发展最快,逐渐成为富庶之地,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南方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还有一些地方仍较落后。那时候,土地利用率提高,南方耕地面积增加,“良田美拓,畦畎相望”;耕作技术有很大的进步,施肥技术与牛耕、铁农具得到推广;水利兴修十分突出,由于江南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需要,许多防汛、灌溉工程兴建起来;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大有提高。据记载,东晋南朝的财政收入主要靠三吴,“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荆州也有“南楚之富”,“田土肥美”。六朝江南农业开发,不仅改变了当地的面貌,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使落后的江南逐渐追赶黄河流域,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渴望安定地生产与生活,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的愿望。他们的南下,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他们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屡遭破坏,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开始逐渐恢复,北周武帝改革后又有发展。最初,北方、西北游牧民族内迁,对中原农耕文明的破坏较大,黄河流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了发展,但是这使两汉时期过度开垦所导致的环境破坏的状况得到一定的缓解。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了改变,中原地区的农业又发展起来。新农具、新技术的推广是北方农业发展最突出的表现。马钧改进翻车,这种灌溉工具,可以节省人力;水碓、水磨等粮食加工器械也得到广泛应用;中原的新农具、新技术对边境、对南方农业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水利兴修也得到重视,曹魏时期曾在淮河流域等地筑堰穿渠,北魏孝文帝也下令修复水利,对促进北方农业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三、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与秦汉时期相比,行业门类基本一致,但炼钢、养蚕、丝织、制瓷、造纸等方面的技术有进步,产量增加,产品种类丰富,质量也有提高。这个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为隋唐手工业的兴旺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业:这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两汉时期丝织业就很发达,曹魏时又恢复发展,襄邑、洛阳是丝织中心。孙吴时,人们培育出“八辈之蚕”,产丝质量很高,江南丝织业有了初步发展。蜀国盛产蜀锦,成都“机抒相和”,织锦业发达,蜀锦远销魏、吴,驰名全国。东晋南朝丝织业继续发展,荆州、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冶炼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有了进步,百炼钢工艺相当成熟。三国时的“百炼利器”,即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军刀。据记载,东晋南朝时又发明了“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的灌钢法。北魏相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冶炼技术较高,所产钢刀皆入武库。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利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制瓷业:三国、西晋时,制瓷业逐渐兴旺起来,东晋南朝时,又有发展。南方各地盛产青瓷,尤其是三吴地区更为著名,青瓷通体青莹,造型美观,课文中的插图就是青瓷莲花尊,瓷器上饰有莲花纹,在造型、釉色上都很有特色。由于大量生产,瓷器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南北朝时期,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不仅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制瓷工艺的进步,对后来唐宋制瓷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造纸业: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但直到三国时期,纸的使用还不广泛。东晋南朝时,造纸技术有了进步,经过处理后的纸张质地更为优良,更适于书写,而且纸的产量也更大。到东晋后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业的兴旺,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四、商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动荡,战乱不止,城市屡遭破坏。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洛阳被毁,几成荒丘。以后历次战争,长安、洛阳等城市一再被毁。而且,这数百年间,南北分裂对峙,也给商旅造成不便。因而,商业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洛阳的一段课文,也可以将《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印发给学生阅读)。南方商业比北方要发达一些。六朝建康,商旅云集,扬州、荆州、益州都有一些市镇,会稽、吴郡“商贾并凑”,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很多商人往返于荆、扬之间(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的一段课文)。五、社会生活的变化本目为阅读课文,可指导学生阅读:一是要求他们看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知道一些有关的常识;二是要求他们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明白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有的学生对历代社会生活的情况很感兴趣,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参阅《中国社会通史》(龚书铎主编,曹文柱、朱汉国副编)的有关章节,在课后回答学生。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一,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十六国混战等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到南朝刘宋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值)一金,鄠(hu,今陕西户县)、杜(今陕西西安东市南)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与劳动力。有一士族(孔灵符)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产业甚广”,“又在永兴(今浙江萧山)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佛寺也拥有大量田地、财产,建康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他们还占有大量劳动力,以至“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北方寺院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严重影响了封建政府的兵源和财源。正因为如此,北周武帝才有灭佛之举,强制大批僧尼还俗。第三,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战乱、分裂、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那时,货币流通量较小,有些地方“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特征。随着少数民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把畜牧及其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牲畜饲养、役使方法等逐步被中原汉人接受,他们也向中原汉人学习农耕方法与生产技术,相互学习、影响,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历史条件。【教学后记】在本节的教学中,对教材做一些适当的处理是必要的。这一节内容的第一部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在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让他们大致了解。在本书的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点到这些特点。在全节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再围绕这四个特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些特点,最后,教师以此来小结本节教学。本节练习部分的“自由选做题”,是一道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课题,立意较新。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它作为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研究选题,指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本地区的史志工作者,或请当地史志办公室的专业人员来校作辅导讲座。学习实践活动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可以进一步巩固,并在运用中得到深化与提高。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①刘徽与祖冲之的主要成就;②《齐民要术》的作者与价值;③裴秀与郦道元在地理学上的主要成就;④葛洪、陶弘景对道教的改造;⑤《神灭论》的作者与主要观点;⑥主要的文学成就及其代表人物;⑦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主要成就;⑧曹不兴和顾恺之的主要成就;⑨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理解:①道教的官方化;②崇佛、反佛的原因和影响;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色、成因及其影响;②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对科技、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过程:①学生课内、课外的自主学习与生生、师生个别交流;②教师课内的讲解、评析与生生、师生共同探讨;③学生的相关实践与自我评价。方法:①运用现代网络技术;②进行实地考察(有条件的地方),挖掘教学资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②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③接受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在科技、思想、文学和艺术领域的表现。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特色及其成因。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教师: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