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化(城市经济学-徐航)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和测度第二节城市化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城市化的进程第五节城市化战略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和测度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的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对城市化的含义,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理解。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4、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5、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1、土地利用指标2、人口指标P=U/U+RP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R表示乡村人口。第二节城市化机制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3、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年份1800185019001950%5070(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继动力1、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2、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但是只有农业剩余能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流动和集聚,城市化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尤为如此。从理论上讲,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如下四种:1.赋税方式即农民通过赋税提供剩余2.价格方式,即农业剩余通过不利的贸易条件由农业流向工业,由农村流往城镇3.储蓄方式,即通过吸收农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和对政府即企业债券的认购提供剩余4.财产剥夺方式,即政府当局凭借政治力量使农民无偿放弃财产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提供剩余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口(劳动力)。城市化赖以实现的人口增长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1.城市内部的人口自然增长2.农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3.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只有在城市人口拉力机制作用下的乡城人口迁移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三、城市化的保障机制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重新集聚的制度安排,即使发生了结构转换和要素流动亦并不必然导致城市化或城市的正常发展。制度安排与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2.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3.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第三节城市化规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笔者认为,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1.从时间维度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2.从空间维度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3.从质态维度看,城市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而这三个方面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4.从量态维度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第四节城市化进程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点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美国日本时间175017801830185018401870城市化水平%17~191210710.811~14图220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910193019501960197019801992英国80.678.576.990.890法国54.461.271.777.973美国45.356.363.669.973.573.775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9001920193019501960197019801987发展中国家10·011·612·617·621·926·231·147·0拉丁美洲20·325·527·640·048·056·264·068·0亚洲9·910·311·014·517·520·825·237·0非洲5·57·18·010·515·519·323·537·0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3“过度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19101910192019301950196019701980发达国家人均GDP4756506258351125151522402920城市化水平3134374047546164拉美国家人均GDP310360370380465520620775城市化水平2022252840485664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图4“滞后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形成、问题和趋势1、背景2、城市化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一五时期53~57大跃进时期58~60经济发展的徘徊时期66~78改革开放之后图5中国的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123456789人均GDP($100)201510519491955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5196919761978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独特性城市化的独特形式。中国城市化形式的独特性在于它总是与政治运动和政府的意向相伴,而与经济发展进程缺乏紧密联系。独特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城市的方针以及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措施。独特的政府干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政府推动型的。中国城市化制度模式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政府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计划手段实施的一种政府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则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导的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对经典模式的偏离就一般而言,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漫长的阶段:1.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社会2.由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3.第三产业部门继续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城市化发展的典型空间变化也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根据英国经济学家L.范登堡的研究,城市化一般也分成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向城市集中,城市聚集效益明显2.第二阶段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区的形成3.第三个阶段表现为所谓“逆城市化”趋势三个阶段的共同特点在于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经典的城市化模式一般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在城市化的中前期,大城市具有超先发展的趋势。然后,才是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功能的外延和扩散。从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看,集中的过程导致集中型城市化,扩散的过程引起扩散型城市化。我国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这条道路与经典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区别在于: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非农化和工业化在城市以外进行2.从规模比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发展小城镇的政策3.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乡村的“推力”,而非城市的吸引力。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小城镇模式留存的后患对城市化资源基础的影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对环境补偿能力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总之,这种分散型、粗放式的小城镇化模式不可能全面带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本身的影响来说,它所带来的外部成本与发展收益相比,是取一时之效,留长远之患。第五节城市化战略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以城市聚集效益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基本依据以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作为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实现城市化战略的基本途径积极利用城市聚集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行经济与社会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从城乡互相作用的角度出发,引导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聚集发展培育要素市场,引导要素向优势区位聚集,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实施不同的区域城市化战略作业1搜索这一地区近二十年以来城市化的数据和资料;分析这一地区的城市化机制和城市化模式特点;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每班:杭州1-5宁波6-10温州11-15绍兴16-20台州21-25无锡26-30苏州30-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