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集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集5篇】每位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谨慎地规划教案和课件,因此编写教案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教案是促进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强有力工具,您认为一份好的教案和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因此,三一刀客为您特别推荐了这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集5篇】”,希望您喜欢。如果这正是您想要的,请不要忘记将本页收藏起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第一篇】卖炭翁(节选)教材说明〔解题〕《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结构分析〕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语意理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写作特点〕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3.语言朴实、通通俗。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要求:1.通过词语的读背,积累词汇。2.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3.进行口语训练,能讲熟练的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购物讲价的能力。4.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重点、难点:1.积累语言文字,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2.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课时划分: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教学内容本节课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二部分内容,达到词汇积累,从故事中受教育的效果。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1.复习旧知识积累:说说这学期学过的四个字的成语。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3.指导个别字的音、形记忆。4.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5.指导个别词造句。6.读读背背。开火车读。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词背下来。7.巩固练习,检查背诵。情同()()不分()()推心()()()()之交问()问()亲()无()()老()贫心心()()天()比邻三.完成“阅读”部分。1.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以下词语意思。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攒:积聚,储蓄。妥当:适当,停当。焦思苦虑:着急,忧虑。3.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觉得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张三和王二都害怕别人怀疑到自己所做的事,用留言来告诉别人这地方没有埋三百两银、王二没有偷,殊不知正是这些留言泄露了天机,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4.联系实际,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做错的原因在哪里?5.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迟早有被发现的一天。另外,不要时时刻刻怀疑自身的安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四、作业1.抄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2.将成语故事讲给亲人听。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开火车背诵上节课学过的词语。2.默写其中的八个。二、学习新内容(一)揭示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目标。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口语交际部分的训练,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购物讲价”,要求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较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购物讲价。(二)读题,弄清题目中的提示。1.齐读题目中的要求。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货比三家不吃亏”------比货。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胡杨赞》课文原文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三千年”: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自然界长寿的树种有很多。比如银杏,树龄可达千余年;又比如柏树,长过千年也不成问题。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也许是由于胡杨的“眼泪”吧?据说千百年来胡杨都是无人关照、自生自灭的。有人伤害了它,它就从“伤口”流出“眼泪”;有人要把它锯断,它就从被锯断的地方喷射出一米多高的黄水,据说这黄水同样是“眼泪”。也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长相吧?有人说它长得不好看,有人甚至说它“惨不忍睹”。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齿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更或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吧?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胡杨在生物学上属于杨柳科的杨属,在全属一百多个品种中,胡杨的生存环境是最为恶劣的。但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胡杨,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它的树干木质坚硬,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爱吃的佳肴;更有它流出的“眼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被人们用来食用、洗衣、制肥皂……它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你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方去,一定可以看到胡杨。再向西,你到印度西北部、中亚、非洲北部等地方去,也一定可以看到胡杨。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胡杨赞》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教学准备: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熟读课文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第二课时一、设疑自探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二、解疑合探同桌交流。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