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篇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协调国际贸易是各国和区域间互通有无、经济交往的基本途径;国际投资是各国和区域间取长补短、资源合理配置的直接渠道;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国际经济组织是使国际经济关系规范化和协调化的手段。2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仰恩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世界经济概论》精品课程组3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4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将世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起来的渠道、形式和手段之一的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战后以来,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政策及体制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5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该考虑的因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及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及运行机制。难点是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前景。WTO自1995年开始运作以来的十年间,发展并不顺利,开展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艰难。并且,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日益迅猛,对WTO构成了严峻的挑战。6第五章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第三节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7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在战前的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8国际贸易的产生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展。三次社会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在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阶级矛盾产生了国家,商品交换活动开始超越国界,国际贸易得以产生。9国际贸易在战前的发展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3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14战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原因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1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表5-1)。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具体表现是:原料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化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大。18(7)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9)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10)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19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0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4)军火贸易不断增长。21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二、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三、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22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23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服务的。24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1)保护本国的市场;(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4)积累资本或资金;(5)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25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2)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3)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26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29二、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30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以英国为例)实施原因主要表现英国国旗英国国徽3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原因主要表现一是关税大幅度降低。二是非关税壁垒逐渐减少。特点34原因(1)美国的积极倡导和推行;(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4)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5)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6)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35特点(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2)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3)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36三、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一)传统贸易保护阶段1.16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37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也是西欧各国开始开辟世界市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纷纷推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38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与英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实力和商品竞争力都难以与英国抗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的新兴工业即幼稚产业,使之免受英国商品的竞争。39超保护贸易政策目的: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世界市场主要特点:(1)贸易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已高度发展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2)贸易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保护措施不只限于关税,还推行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它奖出限入措施;(4)不再是防御性的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5)贸易保护的受益者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40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主要特点主要原因41主要特点(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2)保护的措施日益多样化;(3)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4)各国“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5)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42主要原因(1)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滞胀”迫使这些国家放弃自由贸易而转向保护贸易;(2)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间的贸易摩擦增多;(3)国际货币关系失调带来了巨大的贸易保护压力;(4)区域经济集团内取消贸易壁垒、对外高筑贸易壁垒的政策,造成区域集团外国家和地区为保护自身利益,实行保护贸易;(5)政治上或外交上的需要。44(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动机和目的2.新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和方式3.新贸易保护的根源及其影响4.新贸易保护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关系45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实行严格的保护。不仅运用传统的贸易手段,而且利用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弱势,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46新贸易保护的动机和目的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保护幼稚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7新贸易保护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还是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保护的是幼稚产业,而后者保护的是战略性产业。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48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第一,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第二,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49新贸易保护的方式第一,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第二,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第三,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50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第一,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第二,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WTO统一框架中,而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第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的巨大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5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相反却付出了沉痛代价。在对传统贸易保护框架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受到损失,使生产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政府在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抑制了本国出口,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影响。可以预测,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付出与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52新贸易保护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则。虽然发达国家整体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但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然利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劣势产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部分产品仍然实行配额限制。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为了维持公平交易,关税和数量限制仍然是成员国实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贸易手段相比,只不过针对的国家和针对的产品有所不同而已。53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关系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经常是交替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经历危机—复苏—高涨—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贸易保护—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的过程。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