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00字]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4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分享的“[300字]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00字【第一篇】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有多少被人铭记,又有多少早已被人遗忘。而苏东坡,却是着漫漫历史中,恒久闪耀的星。从接触诗词以来,苏东坡便是我最熟识的文人,但对于他的了解,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只字片语。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苏东坡的生活,跟着书中的一言一语,我对他多舛的一生感同身受。苏东坡,是一个大体上同于李白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却有着相似的潇洒,相似的风流,相似的文坛地位,甚至是相似的人生经历。倘若提到盛唐的唐诗,脑海里出现的总是李白的身影;但若是说起宋词,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苏轼,苏子瞻。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形容他的:“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各自的温柔敦实。”也正因为这些,苏东坡在政治上被啃食腐鼠的乌鸦视作眼中钉。2/10苏东坡的超凡,在于他的天真淳朴,顺乎天性。在他二十一岁高中,扬名立万,正准备为国家富饶献上自己一份心力时,却碰巧赶上了王安石变法,从此他的仕途之路注定坎坷。苏东坡的生命仿佛一团炽热的火,热情地燃烧,为君主,更为百姓。但在苏氏兄弟守丧回来,在神宗熙宁二年到达京师起,中国则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试验里,苏东坡这位清高的文人也被卷入政坛的漩涡中。王安石变法中,最让朝臣惊愕的事王安石给御史台大换血的举动,这个排异存己的做法,让大臣不敢上书表达意见,也激起了苏东坡的不满,他上万言书给皇帝,当时所有的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他也知道这万言书上给了皇帝,即便不遭大祸,也会遭到罢黜,但他仍然上书了,这是他作为臣子,作为百姓父母官的职责所在呀。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这封万言书如同石沉大海,后来苏东坡因为青苗法又上书。而是情况恶化的事,东坡出的一道乡试题激怒了王安石,他立即遭到罢黜,调往杭州。最著名的其实还是乌台诗案。东坡作诗,一向随心,他治理杭州期间,见到百姓穷困潦倒,负担不起债务的远走他乡或关进大牢,在写景时,自然免不了抒发对百姓的心疼。而且这些诗词,是通变派捏造罪名用的证据,通变派也是蛮拼的,要逐字逐句地解读出那些“毁谤”皇帝的罪证。因为这些莫须有3/10的证据,东坡入狱,与他通信的朋友,也被放逐到更远的地方。读到这时,我在想,苏东坡的朋友们,是否会后悔和东坡往来呢?答案大概是不会!毕竟,在暗涌流动的政权之争中,谁能拒绝得了身边一颗希望般闪耀光芒的星呢?因为苏东坡的才气和名气,在东坡被捕期间,他的政敌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李定等人多次上奏,请求神宗处死东坡,好在仁宗的皇后死前为东坡求情,且遇到国丧,国家大赦,苏东坡也只是被贬谪降官。苏东坡在旧年除夕被释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而那两首诗若是被御史细查起来,恐怕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了。写完后,他也自嘲地笑了。但这性格上自然流露出的真纯,又岂是他自身能控制的?也因为这份真和纯,他才能在文坛上占领一席之地,被我们一直铭记。政坛风云起,王安石罢相,复相,又罢相,新党跟着起伏,苏轼也跟着起伏,转眼他四十三岁了,大半锦瑟年华已过。看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苏东坡,此时真正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的诗词更加成熟,不再同青年时的冲动热血,从他的诗词中总能感受到旷达与超脱。他说“人生如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既然人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梦,那么还需担忧什么?他已经看开了,追寻着心灵的方向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坦然,宛如谪仙,自由潇洒,人生如梦,那么一蓑风雨任平生即可。“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4/10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在思想超然于物外之时,他的作品也是最精致、最动人的。苏东坡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他真正遵从自己的心,参透人生如梦的真谛,这种飘举如仙的气质,古今得几人。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00字【第二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北宋词人苏东坡——旷达超脱。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高傲的苏东坡,因为世上仅此一个苏东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闪耀在中国的星空。青春盛开,美好凝眸;青春为畔,永恒的河。东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容纳他的年少轻狂,指导他该如何为人处世,伴他走过青春年少。在她十周年忌日时,苏东坡为你她作诗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子儋的十八岁到二十九岁,二人在侧,佳人共度青春。苏轼对于这个追随自己十一年的人,怀有不舍的深情与刻骨的感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代少年,壮志凌云,抱负不凡。所谓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都在这个少年身上体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他是他灵魂上的双胞胎,是莫逆之交。与“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氏兄弟截然不同的是,他与胞弟子由的手足之5/10情,令人心生羡慕。他们政见同一,子由教子儋沉稳,子儋教子由学识。记得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子由天天给兄长送饭。中秋月夜醉后,子儋怀想的还是子由。本说兄弟只是血缘上的亲近相似,但他们由貌至气质无一不随时产生共鸣。只是可惜的是,东坡死前都未能在见子由一面。但所幸这首词流芳百世——《水调歌头61明月几时有》。苏轼对于病故妻子的悼亡,对于兄弟的亲情,对于国家的热爱与渴望报效,还是对于黎民百姓的`造福——赈济难中的百姓,帮助百姓饮水解渴,建设公立医馆,这都是他人格高尚的所在。自然,他也有一具有趣的皮囊。贬谪他乡,穷乡僻壤,不比京都的繁华,一切都如烟云般消逝了。但东坡居士的日子从来没有寂寞过。清水煮猪肉,研制墨水,酿造酒饮,吃羊脊,种田,料理园子,这是他随处可栖的江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有趣的皮囊与高尚的灵魂相结合,是我们所景仰的苏东坡。大江东去矣,东坡已逝矣。东坡曾追求长生不死药,但未得愿,他的肉体已归西。但我仍将他之魂铭记于心。没有了皮囊的束缚,东坡来往世间岂不易哉?我相信他在时空以外凝望着我们,在骨肉之中指导我们。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00字【第三篇】6/10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化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汲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吹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牵挂。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接,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婵娟,以此寄托哀思。林语堂就这样与苏东坡相遇了。一曰苏子: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林语堂言:“苏轼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子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把潇洒活成诗意。这是他在经历无数风雨后的坦然。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造就了苏轼。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苏子没有消沉。于赤壁之下吟诵赤壁赋,巨星之陨落只为再次燃烧自我。满世污浊只为托出这一朵青莲花。粗布一生又如何?只要心中有诗,哪里都是远方。苏子一人悲伤,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痛,鲜有人能理解这样的悲伤。纵有佛印与东坡共醉,也只是稍纵即逝罢了。二曰苏子: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不惑之年,身陷乌台诗案,政敌虎视眈眈。无力回天,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长江风光处,寸步难移,成败任西东。此恨无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何人能懂你“千里共婵娟”的豪情与胸怀?何人能体会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凄凉,世人所见没有你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寂寞,只有“敲门都不应,倚7/10杖听江声”的超脱豁达。林语堂与苏轼二人成对,是两位文豪的碰撞,林语堂以笔尖会东坡,而东坡早已在千年之前预留了人生空白,《东坡传》和盘托出,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的一生。三曰苏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风流已逝,大江东去,举酒还酹江月。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人生。将达观与悲悯放入酒壶,酿出甘露饮入豪肠,留下的意蕴便足以影响后世千年。苏子将春色裁为三截,二分尘土飞人世,一分流水予世人。做人当如苏子,三分悲悯观天下,七分达观笑人生。举手间戏笑荆公惹人妒,谈笑间成就千古遗万代。我与林、苏同台,以语堂为纽带看东坡,以东坡为契机换语堂。透过字里,穿过行间。我可以看到苏东坡从历史的风尘仆仆中走来,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吟诗颂歌有客弄萧音如怨,饮酒凭窗苏子遗世羽化仙。辉煌也罢,落寞也罢,宠辱不惊,自适其中。苏轼总能感受生活的美与快乐,他对生活了解得太过透彻,透彻到看破尘世真相后依旧乐观,以纯真智慧面对浊世这便是他最强大的武器。这般豁达的胸襟你我可曾洞明,这般强大的武器你我可曾拥有。让我们翻开书本,走进东坡,走进语堂。让阅读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强大的武器。8/10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00字【第四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9/10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10/10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尘莫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