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传统经济体制及其转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传统体制及其转型上半部分:传统体制的绩效与改革---(一)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总论---(二)中国传统经济的形成:经济学的视角---(三)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绩效---(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下半部分:改革的道路---(一)激进与渐进式改革的争论---(二)华盛顿共识对于转型经济的认识---(三)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四)演进—制度学派的观点---(五)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一部分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总论一、社会主义的由来二、苏联等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的由来1、早期社会主义者伴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无业、穷苦、对立莫尔与《乌托邦》(1516),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财产的共同占有;否定市场与货币2、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科学论证机器大工业、垄断、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自由人的联合体脱离事实集中与分散并重,资源的稀缺,个人与整体的矛盾3、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民主主义:取消对抗,塑造社会原则自由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布尔什维克,共产党:武装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二、苏联等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列宁的设想引入国家机器,国家辛迪加:社会大工厂、自由人联合体;争论、摇摆不发达情况下,历史传统,德国战时体制的影响2、俄国早期实践的反复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全面国有化、命令经济外国干涉、国内战争新经济:恢复商品生产、商业核算、市场制度政权维持,经济和社会问题3、斯大林体制的建立3、斯大林体制的建立A、列宁的去世与新经济的争论苏联工业化的方法与速度左(托洛茨基),右(布哈林),中(斯大林)B、斯大林的上台与政策比左派更左,否定新经济,强制集体化社会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有制+计划经济C、深层次的问题斯大林的粗暴个性列宁思想的继承俄国传统,国际环境不发达条件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三、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1、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内外环境的变化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宏观政策环境:低价格(包括汇率、利率、工资等)资源的配置方式:计划微观基础:国有化与人民公社化3、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理论的影响苏联的榜样外部环境国家发展与重工业化的目标第二部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经济学的视角一、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二、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三、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四、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五、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为特征的的微观经营机制六、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一、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1、内外环境与工业化的要求历史起点:经济发展低,工业基础薄弱外部环境:政治、经济孤立,战争威胁2、为什么选择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目标国际竞争:工业化的发展程度与重工业的比重民族国家,竞争,赶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迫切需要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美国、台湾的威胁,提高国防实力,战争动员能力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完备的工业体系,重工业是关键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循环农村,80-90%,市场狭小,抑制消费,阻碍积累重工业,自我服务,自我循环3、中国是否照搬苏联模式A、苏联的争论a、布哈林:农民问题、工农联盟,农业是工业积累和发展的基础牺牲农民,不能加快工业发展,危及无产阶级专政工业发展,自我积累,市场机制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市场b、超工业化派:难以自身积累,社会主义积累规律取代价值规律迅速工业化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资本需求的矛盾强制工业化积累:国家垄断,工农不等价交换,高额税赋,通货膨胀解决了小农经济比重极大的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增长与市场的问题B、类似的条件与选择空间,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为什么照搬,为什么能够照搬4、重工业优先目标的体现:“一五”计划二、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1、资本稀缺与重工业的高代价市场机制:价格,配置资本稀缺、高价,重工业资本密集型,代价昂贵劳动力丰富、便宜,劳动力密集市场诱导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2、建设周期与资本禀赋的矛盾建设周期长,资本密集,回报期长占用资金多,时间长资本稀缺,资本高价,重工业发展的高成本3、设备来源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技术含量大,大规模进口,外汇需求自给、封闭,出口产品有限、数额小、换汇创汇能力低政治等因素,与发达国家关系不正常高汇率水平,重工业发展的高成本4、投资规模与资金动员能力的矛盾较大的初始投资规模:资本密集,投资期长,规模经济一系列重工业建设项目、配套项目资本稀缺、经济剩余少,分散在农村,筹资能力弱三、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要素相对稀缺与战略目标的矛盾市场机制、结果排斥市场机制,扭曲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1、低利率自发市场:高利率,不足,缓慢降低资本价格,维持低利率水平利率大幅度降低:工业信用贷款利率月息,国营工业信用贷款月利率等2、低汇率汇率: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价格高汇率:资本缺乏,可供出口品不丰富,高需求实行低汇率,高估本币值例举:连续15次压低,不再挂牌,内部掌握3、低工资和低能源、原材料价格早期工农联盟,轻徭薄赋,很大程度依靠自身积累压低投入品价格:积累率、利润率、产出投入差低工资,压低工业发展的劳动成本4、低农产品和其他必需品及服务价格低工资要求低消费:维持社会稳定降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实行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服务的低价政策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成本转移到传统部门例举: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与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四、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1、短缺经济的形成市场机制:供需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需人为低价格:刺激需求量,抑制供给量,供不应求短缺与资源流动:不能保证资源流向重工业管制的产生2、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低利率,降低持币者的储蓄意愿,资金流向银行以外渠道国家控制之外的渠道不能保证重工业:金融垄断资金缺口:要求有效而集中的资金配置制度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化,信贷计划管理机构,统收统支存款上交,贷款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利率管制3、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低汇率,出口不合算,进口合算国家统一安排进出口业务,外贸垄断,高度统制中央贸易部,对外贸易专业公司52年后,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实行外汇管制,对私营、外商实行登记管理办法,保护性关税和进出境商品品质检验50年代中期,国营经济统一、集中经营4、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供需不均衡:满足重工业、高度集中、按计划运行物资分类:国家统一,中央工业主管部门,地方管理5、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农产品低价,降低生产积极性,降低向国家出售的积极性农副产品市场,国营商业部门的竞争地位:贸易垄断例举:国家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商品分类:中央集中管理;中央差额调拨;地方自行管理,必要时由商业部组织交流五、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1、国有化企业某种程度的自主权,保留对利润的分配,资源流向非重工业:取得剩余支配权,国有制民族资产阶级,改变承诺,公私合营,国营企业经理、职工与国家的矛盾,目标不一致国家的监督成本指令性指标,计划管理生产资料计划,产品包销和调拨,财务统收统支,企业利润和折旧基金上交国家预算建设投资等财政拨款,流动资金财政部门按定额拨付,临时性、定额外流定资金银行贷款企业用工、工资分配由国家计划安排2、人民公社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互助合作:土地经营特征,规模重工业目标:统购统销制度下,进一步至集体化举例:1952年,1955年,1956年大跃进下,积累消费比例的失调,农业跟不上,扩大粮食征购,人民公社的产生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和收益分配国家实现对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分配的控制3、总结“一五”内逐渐形成50年代末、60年代初,困难,微调,但没有改变通过“条例”、“决议”进一步制度化和完善化60年代初完全三位一体的体制完全确立六、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1、传统体制的形成外生:发展战略内生:三位一体体制,体制的效果重工业要求低价格,低价格的保障需要计划与特殊的微观基础2、体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因素a、发展中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十分低下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教育程度低下、缺乏管理人才、政治制度长期不变b、激进主义经济发展主张的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导致两极分化和经济不发达,对外贸易带来资源流失,长期充当“外围”,地位恶化c、发展经济学政府干预主义倾向的影响学术会议,世界银行等组织3、体制的普遍性a、逻辑起点时赶超型发展战略印度、中南美洲5年超过英国,15年或稍长赶上美国b、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是该体制的核心市场、价格机制不可能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c、高度统制的管理体制是扭曲政策的实施保障为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推行经济的国有化或过高的国有化政府参与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实行贸易垄断,为扶持幼稚工业而建立产业保护制度和设置进入障碍为了向处于战略优先地位的产业提供优惠的投入条件而订立利率上限并控制金融业,实行金融压抑为了鼓励工业发展和鼓励工业企业家而实行的向城市倾斜的社会福利政策d、普遍性与疑问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经济传统有无联系,深层次原因,现象与本质,最为外生的因素是什么第三部分传统体制的绩效:多角度的考察一、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二、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三、缺乏激励机制和效率低下四、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一、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的速度与质量高速度,但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摆脱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位次数据的问题在一个小的基数上起步趋缓,阶段性特征产业间分布不平衡重工业主导,不能代表实质性的增长,各产业协调具有很高的积累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积累的来源增长速度在十分低下的水平上实现二、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重工业领先与产业结构扭曲重工业增长的领先系数重工业轻工业的投资比制造业部门比例特高,服务部门异常低制造业中,粗加工特高,精加工特低中国在较低的人均收入下达到了过高的制造业比重,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其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背离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缩小,投资额的缩减降低劳动力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低下资金密集型,阻碍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城乡分割、集中在大中城市、缺乏产业结构互补、没有拉动相关产业,导致城市结构小而全,阻碍城市化的正常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20多年内改善甚微城市,消费品制约,低工资制约农村,就业不足,难以实现增长国民经济结构内向型进出口规模的减少对外贸易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三、缺乏激励机制和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各地区各部门的投入产出关系被争投资、争物资替代计划部门判断,部门讨价还价的能力,计划盘子里的重要性低于均衡水平,高于均衡水平,效率损失缺乏竞争落后,国内保护,静态成本,动态成本(内外竞争与创新)国内市场狭窄阻碍规模经济劳动激励不足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证据:一些效率指标单位耗量,流动资金份额,全要素生产率四、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社会制度的问题四小龙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苏东巨变后归根结底是战略选择的问题许多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低增长,低收入扭曲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收入分配恶化低效率和福利损失财政状况恶化与通货膨胀恶化第四部分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战略的视角改革问题的提出从自主权的企业到附属物,失去活力,消费者不满孙冶方,市场取向,计划思维,修正正义批判利润指标;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价值规律,局限顾准,问题在于废除市场,资产阶级右派陈云与毛泽东,个体经营,市场,放权一、行政性分权(1958-1978年)二、增量改革(1979-1993年)三、整体推进(1994-至今)一、行政性分权(1958-1978年)A、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方针的确定B、“体制下放”政策的实施C、体制下放造成的经济混乱及其救治二、增量改革(1979-1993年)78年后,扩大企业自主权不成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