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3第一节产业经济学概述第二节产业与产业分类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4第一节产业经济学概述一、产业经济学及其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关于研究对象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就是产业组织理论。(欧美渊源)第二种:涵盖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我国大多数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分布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纳入产业经济学中,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5(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主流观点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本课程采用)产业经济学与各范畴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学6(三)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组成部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空间理论产业政策理论7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有助于理解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有利于正确理解现实经济中的结构变动、市场运行和企业竞争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竞争策略。有利于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丰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8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最优化方法博弈论方法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案例研究法9第二节产业与产业分类一、产业的定义常见的定义有:(1)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都可称为产业。(2)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构成产业。(3)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的总和。(4)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5)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6)产业是指那些营利性的行业。本课程定义: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或劳务上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总和。10二、产业分类方法(一)生产结构分类法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对产业分类分类标准和方法: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生产资料部类(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部类(第Ⅱ部类)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11(二)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发展过程费歇尔、克拉克、库兹涅茨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人们生产活动的发展阶段性为主要依据,以资本的流向为主要标准,把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分类的优点与局限性12返回13(三)标准产业分类法具备条件:权威性、统一性、完整性、实用性1、联合国分类标准(ISIC)2、中国标准产业分类14(四)其他分类法1、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2、产业地位分类法基础产业、瓶颈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行产业3、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15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竞争机制与“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结构或者市场关系。这里,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高度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的集合,组织专指产业“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新古典学派马歇尔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马歇尔冲突”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16二、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1、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析3、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的关系问题4、界定“产品差异”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5、提出并讨论了企业进入退出市场问题17伯利和米恩斯对经济力集中的实证研究勒纳等人对垄断指标的研究克拉克、梅森等人对“有效竞争”概念及其度量标准的研究。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市场结构基准”和“市场结果基准”贝恩《产业组织》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完成。18三、“哈佛学派”与“SCP”范式三分法: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组织进行分析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Conduct)—市场绩效(Market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SCP分析框架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19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含义:对产业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具体包括企业制定价格的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合谋等。20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产品质量及多样性等。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21在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标准之一的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哈佛学派在分析框架上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结构主义: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实施反垄断或规制政策。1970年前后在欧美占主流地位1969年美国司法部提起诉讼的IBM垄断案22三、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两大特点:一是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二是认为政府无须干预市场机制的运作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德姆赛茨等人批驳哈佛学派的“集中度一利润率”假说修改了由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反垄断的重点应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主要对合谋下的价格协调及市场分配协调行为进行禁止和控制80年代开始为里根政府所倚重,推动了反垄断政策的重大改变和规制缓和23可竞争市场理论由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核心概念: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结构。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24主要观点: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进退是否自由,应根据沉没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来判断进入壁垒的高低。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做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都只能制定可维持价格。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25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起,产业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征:第一,新产业组织理论吸收和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第二,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理论化”与“经验性”的平衡。第三,新产业组织理论在运用博弈论方法之后实现了理论范式的创新。突出体现在策略性行为的研究:如价格战、纵向约束、排他性交易、价格歧视、研究与开发等。26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和竞争问题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项新课题。网络经济、标准竞争、国际寡占、跨国贸易及战略性贸易政策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的导向:反垄断中心从反垄断结构转向反垄断行为。美国的反垄断政策从芝加哥学派影响下的过于宽松逐步转向温和的干预。27五、新奥地利学派关于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主张新奥地利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提出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学流派。从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有限理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发来理解市场,认为作为完全竞争理论分析的前提,完全信息假定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还会对人们产生误导。该学派把市场视为发现和利用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强调企业家及其创业精神。新奥地利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抨击行政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