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传统经济学说向以乐观著称,……这种乐观态度之由来,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妨碍经济繁荣。如果一个社会之运行,确如经典学派所设想的那样,则该社会资源之就业量,自有达到最适度水准之趋势。经典学派理论也许代表我们冀望于经济体系者,不过如果假定现实经济体系确属如此运行,那么根本是把问题都假定掉了。引自:引自:J·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李嘉图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萨伊定律要点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Back结论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萨依定律的应用主宰整个古典学派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直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萨依定律的影响力才稍微减退。古典理论一:劳动市场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业和一般自愿失业者外,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达到充分就业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社会的商品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么总产量和边际生产率将达到最高水平,工人的工资相等于劳动的负效用,除非工人不满意现有工资水平外,社会不可能出现失业庇古《失业论》古典理论二:利息论一个人用他储蓄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劳动和商品,和他用所谓花费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一条人所熟知的经济原理。当他使他所购买的劳动和商品用于生产财富,他指望从这种财富生产得到将来享受的手段时,他被认为是进行储蓄。古典理论三:旧货币数量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将拥有的所有货币尽快购买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而避免货币或资金闲置所损失的机会成本。货币流通数量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产量、实际工资、就业人数等),“仅能影响这些实际变量的货币数值的大小。”货币被彻底认为只是价值的量度和交换媒介,作为商品的特质遭到忽视,当中货币的价格变化不但没有受到重视,更得出了货币不会影响其他变量的结论。有效需求含义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凯恩斯批判这就是说,有效需求不是具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具有一系列的无穷大个同样可被容许的均衡值;从而,除了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所规定的一个上限以外,就业量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总是会导致就业量的扩大,以至到整个产量的供给不再具有弹性为止。有效需求数值的进一步增加不再会导致产量的任何增加。这一状态显然同充分就业是相同的事情。“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量不像收入增加那样大“。根据这一心理规律,就业量越大,与之相对应的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企业家能够从消费者支出那里收回的社会愿意消费数量之间的差距也越大。因此,如果消费倾向不变,那么,就业量便不能增加。有效需求原理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中国的现状则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会出现供大于求的说法。即便是人们的需求量尚未达到或者完全实现,但由于存在着价格门槛因此也不会进行消费。由此导致的生产萎缩,经济下滑成就了中国如此高的失业率。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三大心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消费需求不足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投资需求不足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灵活偏好规律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其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backback●本章重点讨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与非均衡状态,揭示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条件,并进而阐述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这一章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并超越微观经济中的个量经济及其行为机制,以总量经济或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对国民经济总量平衡问题的研究又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参考文献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基本内容教学指导目的与要求参考文献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本章分析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其目的是揭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探讨如何保持二者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教学指导目的与要求参考文献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基本内容教学指导重点与难点●把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表达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决定。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条件与失衡机理。●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立统一运动及其运动进程的把握决定着宏观经济态势。分析国民经济收入分解流程,认识封闭和开放框架下总量均衡的实现条件和条件破坏引起总量失衡的表现形式。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一、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及其构成二、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其构成重点与难点●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构成的。●分析总供给需要借助于一系列衡量经济总量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生产概念。●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一、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及其构成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进行分配的部分:林业和畜牧业自然生长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折旧。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二、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其构成●它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下社会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和政府需求四者的总和。●投资需求作为一个总量范畴,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对投资品的需求。消费需求作为一个总量范畴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消费品的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消费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两部分。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社会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一、社会总供给的决定第二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决定二、社会总需求的决定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第一,总需求规模对总供给的影响。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规模对总供给水平的影响。这是一种恒常影响因素。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规模影响总供给水平有两种情况:在商品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背景下,总供给的水平是由总需求的规模决定的。在商品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背景下,总需求提高短期内的总供给水平。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一、社会总供给的决定第二,物价总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商品的物价总水平必然表现出对商品总供给水平的正相关的关系。两种例外。第三,统计期内的资源可供量。在短期内,资源可供量是一个既定量,它是决定总供给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在长期中,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环境中,资源可供量会发生变动,这种变动是决定总供给水平的首要因素。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一、社会总供给的决定第四,社会平均的单位资源利用效率。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或下降,同量的经济资源便能形成更大或更小规模的总供给。第五,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决定资源配置主体的效率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果。第六,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总供给水平的影响。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影响总供给水平的调节性因素。参考文献教学指导课后练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一、社会总供给的决定总供给曲线(1)总供给曲线表示真实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三种情况:(1)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2)生产能力已被充分利用;(3)上述二者之间过渡状态。第一种状态下,产出上升不影响价格;第二种状态下,价格上升不能导致产出上升;两者是极端情况,实际情况更可能是第三种状态。物价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中间过渡状态资源充分利用总供给曲线产量物价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中间过渡状态资源充分利用总供给曲线生产能力过剩中间过渡状态资源充分利用总供给曲线产量总供给曲线(2)这时某些部门生产能力已得充分利用,但是其它部门仍存在一些过剩能力。前者生产增长会导致价格上升;因为当厂商增加产出时,发现某些投入品如熟练劳动力存在短缺,于是不得不支付更高要素价格,并提高产品价格以补偿成本。后者增产只是利用了原先闲置的生产要素,不存在提高要素价格压力。有的部门提高价格,有的没有,而价格总水平不过是所有价格的某种加权平均,因而一般物价水平有所提高,但没有直线上升。总供给曲线从左到右变得越来越陡直,表示当扩大供给的制约因素随着产出增加而增大时,供给对价格水平越来越缺乏弹性,因而一定幅度的物价上升能够带来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总供给曲线(3)总供给线不同区段形状及其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含义。后面将看到,经济学家之间关于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争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争论,在学理上可以归结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经济状态与第一种情况(平缓的总供给线)比较接近?还是与第二种状态(陡直的总供给线)更为接近?总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