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使用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仅要为学生“减负”,更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和x市x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增强作业实施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我校积极开展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并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我校关于开展“双减”背景下化学学科作业设计的使用理念、行为、管理和成效等总结如下。一、作业设计的意义高质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更好地巩固、甚至创新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业负担非常重,严重缺乏睡眠的严重现象,这与作业量大、作业时间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仅要为学生“减负”,更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应当要充分发挥作业的效用,最大限度地辅助课堂教学。二、作业设计的要求(一)全面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初中学生书面作业的文字阅读量要适当控制,若有口头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要适当控制时间。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初中生平均每天各学科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总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二)精选作业内容教师应熟悉并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精选作业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一定要避免“机械性刷题”和死记硬背,能让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1)基础性。作业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基础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学科思维方法。(2)典型性。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题,以突出核心知识、原理和方法。(3)实践性。作业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智育,也要促进学生的其他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适时开展社会调查、家庭小实验等,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4)量变性。量变是质变的必然条件,没有反反复复巩固知识,没有一次又一次地训练,学生怎么会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会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虽然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确实该减,但是作业也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行,切不可因“减负”而走极端,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又合理、合法合情的作业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前后关联,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要根据教学的进程,设置适量的作业。(5)综合性。教师不宜依赖教辅资料,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把握,来重组和整合作业内容,提升作业内容的综合性。(6)趣味性。教师应当多钻研、勤思考,努力做到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更要用一种开放、立体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念来设计作业,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别具一格的作业,比如可以将所学知识编成故事,用谜语的形式考查所学知识,做社会调查、课外实践、绘制手抄报等。(三)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和难度教师要竭尽所能让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切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竭尽所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价值等多方面面整体考虑作业内容的设计。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作业,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的同时,也能保障学困生能“吃得消”。(四)丰富并优化作业形式传统教学当中的作业设计往往只是一些现成的习题,大多都是搞题海战术,这不仅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让学生背负着沉重的作业负担。在“双减”政策下,要达到给学生真正“减负”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丰富并优化作业形式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一所地处x市x区偏僻的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的学生都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等不足之处,并且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各有差异,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更需要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教学,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信,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呢?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充分考虑,比如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作业的难度、作业的要求、作业的量、完成作业的时间等方面。对学习进度慢的学生,作业的设计应当达到鼓励和指导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学能力有待提高但思维能力比较敏捷的学生,作业的设计应当达到督促学习的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业的设计应当要达到知识拓展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作业设计要具有个性化,一味地刷题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若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减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富有创意,形式要新颖,内容既要符合实际,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作业所带来的“魔力”。如何让作业具有个性化呢?首先,教师应当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次,结合作业的内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比如,我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绘画,绘画功底不错。在我上完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后,我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绘制一幅关于如何“科学防火”的手抄报,最后,学生们都很积极认真地完成了该项作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他们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作业,他们感概到原来完成作业竟然也可以是一件充满意义和乐趣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机械、枯燥而乏味的训练而已。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除了日常的书面作业外,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带领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来水厂,了解天然水的净化过程;带领学生去做调查问卷等等,最后,可以让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三、作业的批改与评价作业一经布置必须要落实检查,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重点讲解,切实做到“教—学—评”一体化。不得出现只有学生自评或互评,或者要求家长代批现象。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作业格式规范,条理清晰、书写工整。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综合展开,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批改均以等级进行评价,如A级、B级、C级、D级(由优到差),有日期并写好恰当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由此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针对未按时完成作业和完成不规范的学生及时督促,采取单独课后辅导的方式进行指引,提高今后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作业的质量。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应认真检查自己的作业,确认无误后,写上自评语交给老师,老师从学生认真的自评语当中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四、教师反思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完成的时间、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做好书面总结。教师在进行总结反思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作业的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难度是否符合本班学情;(二)学生完成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三)学生是否喜欢并适应这种形式的作业,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并且尊重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