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一、现收现付制的收入分配效应二、储蓄积累制的收入分配效应三、部分积累制的收入分配效应第二节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一、关于社会保障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争论二、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节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配置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社会目标,维持社会稳定是它的基本功能。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逐渐从它的社会功能转向经济功能。有学者干脆提出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社会制度也是经济制度,并主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该设计出它的经济功能,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1998)。这就提出许多理论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从那些方面影响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本章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实现以下目的:⒈了解社会保障与经济的本质联系;⒉掌握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与经济发生关系的;⒊把这些理论进一步应用到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与制度、政策设计中,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第一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因此,它对收入分配具有直接的作用。而收入分配状况如何,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因此,研究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主要讨论养老保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现收现付制的收入分配效应(一)现收现付制的收入代际分配功能在养老保险中实行现收现付制,就是由在职一代为已经退休的一代养老,即由在职一代缴费,退休一代受益。为了研究现收现付制的收入代际分配功能,不妨写出如下公式:N0P-=NeWθ其中:N0:退休职工人数P-:人均养老金Ne:在职(缴费)职工人数W:平均工资θ:费率Wθ:在职职工人均缴费即:退休待遇总额=在职人口缴费总额变形为下式:N0Ne·P-W=θ这是收支平衡式。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在平衡状态下,如果人口结构保持不变,通过代际之间的转移支付实现的收入再分配是公平的。如果在职的时候人均缴费高,退休后人均待遇就高。⒈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代际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比如,N0Ne变大了(即老年抚养比提高了),要保持平衡关系,P-Wθ就需要变小,如果P-不变,Wθ就得变大。这意味着,下一代的养老负担就要加重。如果人口不断的老化,各代人的负担就会不断的加重。反之,则相反。影响人口结构N0Ne的因素:人口出生率、就业率、退休年龄、平均寿命。这些因素都要影响代际之间的分配。⒉替代率影响代际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比如P-W变大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要保持平衡,费率θ必须提高。这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将加重。反之,则相反。影响替代率P-W的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养老金调整方法。(二)现收现付制的代内分配功能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一般是按职工工资收入的相同比例缴费,然后,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相同标准发放养老金。由于不同个人的工资收入不同,必然发生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收入的情况,由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的格局。设P-为人均养老金,高收入者的人数及平均工资分别为N1和W1,低收入者的人数及平均工资分别为N2和W2,不考虑收入代际转移的因素,则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Tr为高收入者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与其养老收益的差额。低收入获得的转移收入也是这个差额。以公式表示为:Tr=N1(W1θ-P-)=N2(W2θ-P-)影响代内分配的因素,工资水平的差异外,还包括工作人口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及退休人口退休后的余命的长短。通常情况下,高收入阶层的家庭成员享受更长时间的教育而进入工作期较晚,缴费时间缴短;同时,有较好的生活、医疗和保健条件,平均寿命要长于低收入家庭成员。在美国,低收入者的死亡率是高收入者死亡率的5倍;在荷兰,最高收入阶层人口的预期寿命比最低收入阶层人口的预期寿命长7年。因此,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在进行代内的收入再分配时,有可能出现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的代内分配效应取决于上述三个方面:即工资收入差别、参加工作时间长短的差别和退休后余命的差别的综合影响。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口工作时间、退休后余命的差异一般比其收入差异小,因此,总的来说,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通常有利于低收入者。当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有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从缴费看,有累进比例缴费或者类退缴费比例;从受益看,有按退休前工资比例发放、按基本生活需求发放、按老年人的资产状况发放等。不同的缴费和发放方法,对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三)现收现付制养老制度可持续运行的条件按照萨缪尔森的分析,在退休年龄和平均寿命不变的条件下,老年人口的比例由人口增长率决定;工资水平以经济增长率为基础,并直接影响工资收入者的生活消费水平。如果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都不发生变化,由下一代负担上一代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就可以无限地运行下去。在这种条件下,参加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计划,每代人都可以获得约等于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的“生物收益率”。如果人口增长率或工资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老化或替代率提高),要履行向原来缴费人口支付养老金的承诺,就必须不断提高缴费率,否则,就会发生支付危机。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生物收益率”概念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制度可持续运行的条件,下面做一些简单地数学推导:设第一代在职工作人口数为P,平均工资收入为W,政府对他们的工资课税税率为θ,则政府对他们征收的养老税金额Pt为:Pt=PWθ在现收现付制下,第一代退休后由第二代提供的养老保险税(费)供养。当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分别为ρ和δ时,第一代工作人口退休后可从政府获得养老金收入Pr为:Pr=P(1+ρ)·W(1+δ)θ当人口增长率ρ和工资增长率δ为正数时,第一代工作人口退休后可从政府获得的养老金收入Pr大于政府对他们征收的养老税金额Pt。这个比率是:Rp=PrPt-1=P(1+ρ)·W(1+δ)θPWθ-1=(1+ρ)·(1+δ)-1≈ρ+δ其中,Rp=ρ+δ就是所谓的“生物收益率”,实际上就是上一代人缴纳养老金的回报率。在退休年龄和平均寿命不变的条件下,ρ和δ为正数时,每一代参加养老保险的人都能获得大约ρ+δ的回报。当ρ和δ下降时,要兑现政府的养老金承诺,就只能提高在职人口的费率,否则,就会发生支付危机。1966年,亨利·艾伦在萨缪尔森“生物回报率”概念的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消费函数,进一步分析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资源配置代际帕累托最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实际利息率。即生物收益率大于市场实际利率。按照艾伦的分析,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如果个人储蓄养老,并按政府的税率进行个人储蓄,个人储蓄的收益率为市场实际利息率r,当生物收益率大于实际市场利率,即Rp>r时,意味着个人参加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的收益率大于或等于个人储蓄养老的收益率,个人参加养老保险可以改进其福利水平,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否则,当Rp<r时,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如个人储蓄的收益率,不但能改进其福利水平,还会使福利受损,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二、储蓄积累制的收入分配效应有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从各自的收入中向职工的个人帐户缴纳规定数目的供款,由一定的机构集中用于投资,将供款及投资收益作为参加保险的人的养老基金,谁供款谁受益,受益的多少与供款的数量联系。如果不考虑财政补贴因素的话,这种制度体现的主要是个人在生命周期的收入再分配,起不到在同代人内部公平收入分配的目的。从长期看,储蓄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相比较,突出的优点是不会造成代际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从货币形态上看,由于是自己为自己提供保障,不论人口比例如何变化,都不会发生强制性的代际收入转移。正因为如此,被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施基金积累制的条件即局限性:⒈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过渡过程中的两重负担问题⒉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基金积累制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优于现收现付制。从货币形态上看,如果集中投资的收益率大于市场利率,它可以实现帕累托配置;如果集中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生物回报率,它优于现收现付制。由于投资具有风险性,因此,基金积累制也具有风险性。从实物形态上看,无论何种养老制度,都不可能用自己创造的产品为自己养老,而只能以下一代创造的产品为上一代养老。只有当储蓄积累制能够在微观方面实际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宏观方面有助于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时,储蓄积累制才有意义。⒊基金制的管理和运营是需要成本的。据米切尔等人的研究,基金积累模式的管理成本要比现收现付制高。⒋基金积累制可能是有利于富人的政策。它有利于增加高收入者老年期的收入。一是高收入者缴费多;二是国家的税收减免和承担通货膨胀风险。三、部分积累制的分配效应⒈代际、代内、生命周期三方面的再分配。⒉兼顾代内公平分配和应对人口老化。⒊双重负担问题四、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使用的角度看,最终形成消费和投资两大部分。为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我们把消费划分为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两部分,再把居民消费划分为在职劳动者消费(包括在职劳动者本人消费与抚养子女的消费)和老年人(退休人员)消费两部分。设定下列符号:α=投资消费,β=政府消费居民消费,γ=退休人员人均消费在职人员人均消费这样,有国民经济总量的恒等式:GDP=消费+投资=在职人员消费+退休人员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在职人员人均消费(在职人员人数+γ退休人员人数)(1+β)(1+α)两边同除以在职人数,上式成为:劳动生产率=在职人员人均消费(1+γ老年抚养比)(1+β)(1+α)将上式动态化,以下标1表示报告期,下标0表示基期,则:劳动生产率指数=在职人员人均消费1(1+γ1老年抚养比1)(1+β1)(1+α1)在职人员人均消费0(1+γ0老年抚养比0)(1+β0)(1+α0)(1)假设γ、β、α不变,且δ=在职人员人均消费1在职人员人均消费0为在职人员人均消费指数,则上式可以简化为:劳动生产率指数=δ·1+γ0老年抚养比11+γ0老年抚养比0(2)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即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于1,则有:1+γ0老年抚养比11+γ0老年抚养比0=在职人员人均消费0在职人员人均消费1上式表明,老年抚养比变大,在职人员消费就变小,且由于假定γ不变,退休人员的消费也要变小。第二节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一、关于社会保障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争论(一)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影响⒈马丁·费尔德斯坦的观点:“储蓄挤出论”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年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再分配功能,可能会挤出个人储蓄,从而,降低国民储蓄率,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①。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社会保障会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影响个人储蓄。一个力量是“挤出储蓄”的,即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能减少为退休期消费而在工作时期积累财产的需要.这叫做“资产替代效应”;另一个力量则是“挤进储蓄”的,即由于现收现付制提供了较为安全的退休待遇,可能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则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反过来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这叫做“引致退休效应”。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就取决于这两个方向相反效应的力量对比。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引致退休效应,个人储蓄就会减少;如①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一国的生产总量可以从两个方向计算。从收入方面看,它是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生产要素的收入的和;从支出的方向看,它等于消费和储蓄的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因此,储蓄等于GDP与消费的差。一国经济的增长来源于劳动和资本,而资本是由投资转化而来的,投资又来源于储蓄,因此,储蓄是资本增加的必要条件。果引致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则个人储蓄就会增加。①挤出效应的实质在于:一个公共养老金计划向个人提供了退休后有一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