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0、课程简介《经济地理》课是经济学各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如下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经济地理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二是中国经济地理基本概况;三是世界地理基本概况。拟选用胡欣等编写的《中国经济地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出版)作教材,具体讲授将:增加经济地理基本理论份量,并以世界经济地理的基本背景,讨论中国经济地理问题。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生掌握有关经济布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运动规律及实践格局,并培养他们开展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把握经济发展的区位特性及因地制宜地布局经济活动的基本技能与素质。•本课程计划授课总课时为54个课时。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中间安排两次课堂讨论,并布置课外作业两次。•本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是:•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著《产业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张金锁等编《区域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经济地理》及《区域开发与区域研究》两份杂志,还有新版《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第一章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实质从地理学学科体系把握经济地理学的实质及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的特性与任务等。以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对象研究状况、动态及学习方法,认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基本特性等本章的重点内容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任务阅读参考:郭来喜等,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理论创新与突破,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年1期;杨延哲,近期影响河南经济布局的几个因素,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3期;刘卫东等,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1期。一、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经济地理学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学阶段学过几学期的“地理课”,能否说出何为“地理”?----社会上对地理学的误解:有“地”无“理”(地方长官及大众媒体对此均有明显的表现!)地理学是关于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科学。“人”与“地”的地理学含义(人的各类活动的总和,自然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哲学性(一般关系及抽象化)与地理性(落地性);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基本概念(不同地区人地关系子系统所构成的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异同(将“人”作为“要素”及“因素”之分;区域差异及落地性);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基本内含。2、地理学的学科分类依重“地”或重“人”,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各分支学科又可依自身研究所侧重的“要素”不内进一步分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等。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任务与方法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布局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关键词:经济:中国经济地理学界历史上对“生产”及“生产力”两词的争论(均具局限性!);所有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经济决策、产业运作、经济生活及行为等布局:经济活动在具体空间的安排经济布局:经济在一定空间内安排(如钢铁、石化产业),产业的区域组合(产业结构、大亚湾的产业群落、广州市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主的问题),区域协作(珠三角中穗港澳深珠关系),项目选址(大亚湾核电站)。三、经济地理学的特征、任务与方法1.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思路:①经济发展条件评价(利弊、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将一地经济发展各种条件放在不同层面的环境体系中进行多方位、动态性地分析与评价)→②经济发展及布局现状分析(着重发现规律性东西:总结特点与问题)→③经济发展及布局定位(探索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向、基本结构及关键经济活动的布局问题)→④开展因应对策研究(从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定向出发进行研究)。2、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与特征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边缘科学;具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或发展性)及应用性等主要特征(从环境条件、区域定位、产业关系及对策基础的异同分析之)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差别:前者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后者则重“运行机制”研究。3、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本学科的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地图法、实地调查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比较法进行研究与学习。4、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任务1)加强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2)开展应用研究以指导经济布局实践(经济区划、发展定位研究、区域规划、发展计划及项目实施方案)3)普及有关经济布局方面的知识(决策者:如以粮为纲、海南扩大内需、高新技术产业重复布局、焦裕录现象;公民:对三峡工程、核电布局的监督)。思考题:1、区域差异、经济布局、经济区划、经济规划、人地关系等概念。2、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第二章经济布局的基本条件本章的基本内容是:介绍人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模式,并对影响经济布局的基本因素与条件作理论及实证评价。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有关理论及方法,中国经济布局环境的实际情况其中的重点内容是:各主要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具体影响模式;中国影响经济布局的环境特点阅读参考:王礼茂等,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影响,经济地理,2005年1期;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年3期;一、有关人地关系模式的三种基本论断1.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活动及人地关系特征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孟德斯鸠、达尔文、拉采尔等思想简介。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地理学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已发生极大的变化2.人定胜天论:认为人类具无穷征服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稻北界。左倾主义思潮简介3.人地关系理论:系统综合观,认为人地关系模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简介,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影响经济布局的基本因素1.地理位置概念(复杂性):地球表面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各种空间关系的总和;方位、空间距离和联系方式三要素;直线距离、实际距离和时间距离分类(多元性):天文地理位置-香港与伦敦及纽约构成三分全球的格局;自然地理位置-南岭之于广东;经济地理位置-香港国际性经济中心之于珠三角;政治地理位置-港澳台之于广东省,等等)。动态性:因其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故其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中;相对性、动态性及惯性-石牌及员村)。地理位置与经济布局的关系分析(以粤与港澳台为例)。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及其组成要素(重点对自然界动态特征分析)中国地“沓(一般不很厚)”物“薄”:人均耕地不足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2%;人均森林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20%;人均木材蓄积量为世界平均12.5%;人口为世界22%,但石油资源仅占3%;天然气、铜、铝为世界人平4.1、25.5和9.7%;各自然要素与经济布局的关系分析:水文-水运,用水,水灾及旅游资源;气候-旅游,农业,交通,风频与城建;地形-工农交旅游;动植物-农业及旅游业;土地-土地密集型产业;地质-地基及矿产,等等)。3、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各社会经济要素与经济布局的关系分析:人口-数量与质量,消费习惯,区域性比,民族;政治-国际环境,如不同开放程度地区所反映的制度,“三线”建设、沙头角特殊性及香港象牙雕产业所反映的政策;历史-现有基础,中山特区的设想;交通-用珠海旅游业发展模式、珠三角城镇布局及印尼民居由“面河”转向“背河”等例子说明)。4、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各自然要素与经济布局的关系分析:世界动力变革与经济布局形式变迁作物种植界限超高层建筑物及深井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关系03年中国GDP是由消耗钢材2.6亿吨(占世界36%),耗煤15亿吨(占世界55%)及消耗占世界水泥总消耗量的1/2支撑的气冷技术与坑口发电。5、文化心理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及其与经济布局的关系分析:在两城投资的经济与综合效应比较某镇领导对其100多家水泥厂的态度、GDP与政绩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市场区用不同的广告营销策略居民对于当地布局核电站的心理反应印尼乡村恋水:将洪水的冲击看成是其生命的一个部分。三、中国经济布局条件评价1.经济布局条件评价原则确定评价原则的思路:主导因素,数量与质量,相对量与绝对量,分布与组合,需要、可能与可行性2、具体内容评价(自学)。思考题:1.地理位置区位等概念2.你如何理解各基本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3.评价经济布局条件的基本原则。第三章经济布局的理论模式与基本原则本章的基本内容是:重点介绍及评述经济布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有关经济布局方面的理论框架及理论方法阅读参考:徐梅等,区域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目标与原则,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4期。一、利用不平衡规律逐步平衡布局经济1.经济平衡发展的含义及意义:各地经济各具特色且水平相当。其意义是资源高效配置及全面小康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性(发展条件的差异、现实差异的不可改变性等;中国经济布局中的表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表现)。3.中国三大经济带比较:改革开放前东部占GDP50%;现在60%左右(中部27%,西部14%)。49年东部工业总值占77.6%(国土占全国11.34%),而西部五省则仅占2%(31.7%);现东部工业总值66%(中部24%,西部10%)。最近启动西部大开发情况见下表截至2002年底,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额达6000多亿;启动西部大开发后的前三年中,中央用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约2700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00多亿,500多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100多亿元投资于社会事业),长期建设国债资金40%以上(总额为1800亿)用于西部开发。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也达3000亿元。2002年一年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几近60%,而东部仅有37%左右。表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比较[1]年内容1999年2003年东部占全国比重(%)西部占全国比重(%)东西部差距(东/西)东部占全国比重(%)西部占全国比重(%)东西部差距(东/西)GDP总额60.5718.743.23倍67.616.94倍人均GDP20068.032.94倍22169.33.19倍固定资产投资5818.163.2倍57.819.92.90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617.523.4倍60.616.33.72倍地方财政收入59.3718.393.23倍64.516.73.86倍[1]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并作相应处理。中国三大经济带关系认识过程(忽左忽右,但以扶持西部占主导),这次提出开发大西部的背景分析。逐步平衡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时机与代价:增加一个单位投资,西部的经济增长为0.1%;中部为0.2%,东部则可达0.8%)。4、协调三大经济带的几种主要理论评析:梯度发展理论反梯度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及增长极理论的复合对中国平衡经济布局具极其重大的意义。二、经济布局指向的经济性1.布局指向概念: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趋向2.经济布局指向效益,要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应表现为生产地、原料地及市场地,即所谓“三地”的尽量统一。但现实多表现为“三地”的相互背离。3.布局指向类型及其评价:原料地指向与消费地指向(原料指数----有色金属选矿80、白糖8、植物油5、铁矿选矿2.5、磷肥2.35、纸桨造纸2.2!而面包0.63、硫酸0.7!);运输指向或运输枢纽(运费在生产成本占较大的比重);劳动力指向(工资成本占附加值比重高或对人才素质要求高);信息指向;税收、环保、时效性指向;综合成本指向;环境指向(对环境有特殊要求,以求产出质量)。三、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布局专门化的意义:各地优势有别,因地制宜布局经济的要求(闽甘蔗单产为苏的1.8倍,而苏油菜籽单产则为闽的3.5倍;生产1吨糖,珠三角用1亩地,而于两湖则需5-8亩耕地)2.布局专门化的局限性及综合发展的意义(资源的综合利用,辅助产业及基础性产业部门的支持)3.衡量专门化布局合理性的指标:Ca+T≤Cb(Ca为专门化生产区生产成本,Cb为消费地生产同一产品成本,T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