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1、区位(P34):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2、区位因子(P37):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者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3、综合等费用线(P71):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4、临界等费用线(P73):一系列同心圆状的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是临界等费用线。5、中心地(P93):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6、门槛人口(P94):指某种中心地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7、接触扩散(P121):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8、等级扩散(P121):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9、生产链(P156):是某种产品生产与销售各环节活动及其关联,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造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由于每一个环节均为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做增值链。10、区域经济结构(P173):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11、主导产业(P174):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12、区域空间结构(P183):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3、增长极(P208):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14、支配效应(P209):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15、乘数效应(P209):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16、极化效应(P209):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17、扩散效应(P209):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18、产业集群(P219):那些在特定的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者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19、空间相互作用(P240):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20、区域分工(P241):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各区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依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和资源要素基础,在经济交往中按照比较利益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21、经济活动全球化(P259)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第一章绪论一、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李小建总结的发展特点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总结。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论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2)区域研究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3)区域之间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4)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背景: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欲“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McNee,1960)。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相继开展了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增加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5)文化转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点: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研究的指导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二、李小建等人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primaryindustry),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secondaryindustry),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tertiaryindustry),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quarternaryindustry),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三、21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上课时说的)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土地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通过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二、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劳动力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差异,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这种差异是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是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度就高;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影响相对较小。(一)劳动力数量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二)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因子中,越来越多地不是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普通劳动力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三、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逐步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技术与知识的区域差异可以通过“研究开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指标的地区差异体现出来。知识创造以及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地理集中性。研究开发活动比人口和产业活动有更加明显的地理集中。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与知识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明显。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技术和知识要素对于产业发展作用大、技术与知识在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虽然技术和知识有溢出效应,但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具有“黏性”,会促使企业在区位选择上趋于集中,从而形成产业的集聚区,高新技术园区主是伴随这种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区域专业化有助于新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但是多样性同样甚至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专业化的高新技术园区也会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四、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的重要性:市场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市场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因而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2、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日本零售业设施的分类与区位(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意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传统意识存在差异导致市场意识的差异,因而经济活动的区位吸引力就存在差异。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论述)(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简单论述下)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国》)一书,首次系统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理论前提1、“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