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与研究方法掌握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了解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教科书定义)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它是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边缘学科。(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实体来说,分为:要素: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影响因素;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生产单位;产业(行业):按生产活动性质的分类;城市: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的经济实体;区域:具有一定经济整体性的特定地域范围;(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空间差异: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规律,是静态的;空间过程: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实体之间通过要素及信息交流产生的相互影响;(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的1、找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这是对现象的研究;2、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给予解释:即建立理论;3、提出经济活动的决策或政策:即实际应用;如各种规划、战略或布局决策;二、经济地理研究方法(1)经济地理调研方法定性:文献、访谈、问卷、实地观察;定量:统计年鉴、普查资料、抽样调查;(2)经济地理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比较法实例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展比较分析1、发展水平比较2、原因分析结论1、东部城市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城市发展水平较低;2、城市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结论中西部城市发展落后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水平低,工业布局集聚度低。归纳法实例分析深圳市“三资”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1、空间分布特征2、空间分布机理结论空间分布机理可归纳为五种效应:规划效应、通道效应、中心效应、边界效应、联系方向效应演绎法实例分析城市中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化1、假设前提2、确定变量3、建立关系式4、演绎推导5、得出结论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城市中的住房价格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给定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所有的就业都在CBD;交通成本各方向都一致结论:当住户都在市中心上班时,城市中住房的价格会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即房价随距离而递减;下降的速率与单位距离交通成本成正比,与住房面积成反比。实证法实例分析根据已有理论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与投资政策分析要回答的问题:我国各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各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比例?数据搜集与处理1、所需数据:1980-2000全国和各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总量;2、现有统计资料: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净值;集体与其它所有制企业投资额;年教育投资量;就业人口教育水平;3、经处理得到统计分析所需数据。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生产函数:(其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物质资本,H代表人力资本,t代表时间,其余是参数)用多年统计数据回归可以找出α、β,然后计算贡献率。结论我国大部分省区已经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结论大部分省区资源利用效率没有达到最高,有资源的浪费;且大部分省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应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结论:通过提高各省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可实现的经济增长在15%。第一部分经济活动区位与影响因素第三章投入因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第四章市场因素第五章环境因素(自然、体制、社会文化)掌握基本概念:•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区位理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给出区位主体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区位条件:空间上某一地区区位因子的组合情况;了解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自然特性与经济活动区位•土壤、水文、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分布决定了采矿业、进而是相应加工业的区位;•土地承载力和地质条件对城市建设和生产建设有重要影响;•土地的耐久性使经济活动可在一地持续进行,产生区位惯性;•土地的空间固定性使区位选择具有了重要意义。2、土地经济特性与经济活动区位•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因而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区位选择的问题;•土地的总量一定,供给非弹性,价格随需求而变化,进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成本;•土地的增值性使土地具有了投资品的特征,未来土地收益成为区位选择的考虑因素之一。作为经济活动投入要素的资本包括: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厂房流动资产:原材料、能源金融资产:资金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空间位置是确定了的,它可以代表各地区的生产能力,也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由于固定资产是经过投资过程形成的,所以其空间变化可以从各年投资活动的空间分布中看出来;固定资产具有地理惯性。流动资产:(流动是指其可运性):原材料初级品—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如矿产品、动植物产品;获取过程也是生产过程;其生产区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中间品—对初级品进行加工后还可供再加工的产品;区位由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运输成本决定;能源: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开采出来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二次能源——经过对一次能源的加工生产出来的,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消耗能源,但消耗的数量不同;耗能大的经济活动要靠近能源产地,如电解铝厂要靠近大电厂;能源价格对企业区位也有影响,如水电比火电便宜,对电解铝更具吸引力;投入品与产出品的可运性也影响区位;金融资产:指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具有最好的流动性;流向获利最高的地区;资金的大量流入区一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如中国;资金流入一个地区之后,转化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从而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资金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数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带来了世界经济活动格局的演变。劳动•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因而人力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劳动的投入可分为两个方面:数量方面—人力资源质量方面—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是丰富还是短缺会对经济活动及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向布局在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纺织、服装、玩具、日用品等轻工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出现劳动力短缺,要输入。人力资本:指经过教育和培训形成的劳动技能,其存量影响到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会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的布局;如中关村人力资本密集,高技术产业就发展起来;其它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就不如这里发展的好。•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流动的目的是寻求更高的报酬;因而流动方向就是从低收入区流向高收入区;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距离衰减,即相距越远的两地之间人口迁移量越小;人口迁入地还会出现聚居现象,如美国的唐人街,北京的浙江村。技术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投入要素;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项技术中:1、原材料、能源利用技术2、交通运输技术3、信息传输技术原材料、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一是扩大或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二是减少了单位产品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从而使生产区位发生了变化,或使企业区位选择更具有灵活性。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运输成本下降,也改变了生产的空间分布;如大型油轮的出现使得沿海港口出现了许多大型炼油企业;管道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炼油企业可以靠近消费区;大型集装箱船的出现使得海运成本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向中国转移;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也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从海底电缆、卫星通信到互联网络,信息传递已具有即时性;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组织生产;资金可以在全球流动;贸易可以在全球展开;距离不再是主要的障碍。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投入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土地,都可以在技术的作用下发生替代;一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什么样的投入要素组合,要由要素的数量关系来决定;因为要素供给数量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要获得高收益就要采用成本最低的要素。•掌握基本概念:门槛规模、规模经济;•掌握霍特林线性市场区和廖什平面市场区划分模型;•了解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任何一项生产活动要能够维持下去,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我们把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称为门槛规模;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最佳规模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决定的,并随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如果企业没有达到最佳规模,则平均成本就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低;而要建一个大规模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因而市场规模和区位对企业能否持续生产和生产区位的选择都具有重要影响。霍特林的相互依存模型•相互依存学派是区位论研究中的一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市场中企业竞争造成的区位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它认为当一个市场区中有多个生产者时,其相互之间对市场的竞争使得每个生产者的区位都与其它生产者的区位相关;•霍特林(Hotelling)模型是这一学派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假设前提•市场区是线性的,消费者在空间上均衡分布;•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产品的售价是一样的,交通费(或运费)由消费者支付;•模型的建立考虑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需求非弹性市场和需求弹性市场;需求非弹性市场:需求量不会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不管付出多少都要得到同样的消费量;如粮食;•模型要回答在这样的市场中,竞争将如何影响到企业的区位,均衡区位会是怎样的?需求弹性市场: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虽然售价不变,但由于距离的增加而使得交通费用增加时,购物的实际支付价格就上升了,从而引起需求的下降;•这时企业区位选择就要考虑消费者的购物距离,以获得最大的市场规模;此模型告诉我们两点:1、在竞争性的市场中,生产者的区位是相互影响的,经过竞争会达到一种空间均衡;均衡时的区位会稳定下来,不再变动,因为没有了扩大市场的可能性;2、市场的性质会影响到均衡区位的格局,在需求是弹性和非弹性两种情况中,均衡区位是不同的;如果考虑市场的其它性质,区位还会有变化。市场竞争与市场结构•上面讨论的都是线状市场的模型,这里来考虑面状市场的情况;•德国经济学家廖什(Lösch)分析了当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竞争时,最后会形成怎样的均衡空间结构;廖什理论的假设前提:1、在一个均质的平原上,运输条件相同;生产原料均衡分布且充足;2、人口均衡分布,消费习惯都相同;3、所有居民的技术水平都相同,都可以得到生产机会;4、除经济因素外,其它因素都不考虑;最后形成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既可使所有的空白区消失,又可使市场区面积最大;这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所有企业的成本相同,产地价格也一样;•最后形成的六边形面积可以保证企业获得一般利润,但没有超额利润;•达到空间均衡之后,企业规模就不再变化,因为没有了扩大市场的可能;•六边形的市场网是理想条件下的均衡市场区模型;最早由克里斯塔勒在中心地理论中提出;了解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书本37)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4、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环境、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了解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产业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条件可以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自然环境•一切人类经济活动都是在地球空间中进行的,因而自然环境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环境;•从宏观上看,人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温带、平原、河流两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交通方便,经济活动成本低;•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会限制经济活动,甚至难以生存,如高山、沙漠、戈壁;制度环境•制度是指人类为自己制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