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调研报告通用范例汇聚mpa调研报告实用范文篇1摘要: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速度迟缓;又有观念的,传统的惯性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局面长期难以改变;还有制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法的缺失。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发展达到高水平均衡,一是加强立法,确立农村教育投入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完善、规范并落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规范管理,重新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和农村教育政绩考评标准,建立同级监督和上级督查的有效机制;三是抓质量,以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培养能力。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缺失标准重建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普遍趋势,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滞后,则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坎。那么,形成这道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其中最难破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使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达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湖南省部分乡镇展开了调研。一、调研意义、目标和过程早在2000年,中国如期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普遍改善丁义务阶段教育的办学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普九”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学校和群体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差悬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和地方政府财力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已严重失衡。从湖南情况看,“十五”前期,全省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及城镇的1/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和生均设备值农村小学不到城镇的20%,农村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初中的一半。全省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差两低”的薄弱学校还较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时毕业率长期难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会因为教育不公平造成社会不公平,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最终会影响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目前农村税费改革中,以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重点研究省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调研旨在调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找出有效的破解办法。调研的具体指标,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投入水平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建设状况;二是农村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量;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调查范围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主;衡田地处湘中南腹地,辖5县2市5区,乡镇209个(包括城区街道),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5%)。近几年来,全市GDP在300亿左右徘徊,年人均收入也在3000元以下,昔日辉煌不再,已渐沦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市。选择衡阳作为其中的一个调研区域。对于研究湖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统计学相关理论,我们首先以近年来各种统计资料为基础,把全市所有乡镇按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高、中、低水平分成三大类,继而从每类中随机抽出2个乡镇进行调查。最后定点的乡镇分别为耒阳市哲桥镇、坛下乡,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衡东县白莲镇、珍珠乡和衡南县茶市镇。2004年4月16日至29日,我们先后考察了这6个乡镇近5年来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总的情况,并在每乡镇重点调查了初中、小学各1所,调查涉及在校学生18602人、在岗教师1162人。同时,还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情况,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二、调研结果及分析1998年,衡阳市提前2年实现“两基”目标。到2000年,衡阳市小学在校学生7082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初中在校学生342787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学生488人;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普高在校学生65650人,平均每万人口有在校学生93.4人。“九五”至“十五”期间,衡阳市共撤并初中63所,小学801所,中小学结构渐趋合理,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校均覆盖人口分别达13.32万人、1.95万和2041人,分别高于湖南全省9.13万人、1.71万人和1883人的平均水平;校均规模分别达到1010人、910人和219人,分别高于全省878人、868人和192人的平均水平。而且,全市普通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7.9m2和6.1m2,图书、仪器、体育设施等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城镇比较,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整体上还相当薄弱。从教育质量和效益看,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初步估算,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1999年-2003年的5年间,累计辍学率达30.7%,这与2003年全省农村从小学一年级起累计辍学率约37.8%基本吻合,说明衡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处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位置。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债务沉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衡阳市虽然提前实现了“两基”目标,但由于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制约,各级政府办学热情和财力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渐降低。在一些乡镇,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仍有存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突击“普九”达标后留下的借资兴建的低标准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如今又成为新的“危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而在县(市)级教育投入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对所调查的乡镇学校与其县(市)城区学校相比,1999年小学极差率为4.9,初中为4.1,基尼系数小学为0.19,初中为0.15;到2003年极差率分别提高到9.1和6.8,基尼系数分别提高到0.26和0.25。农村义务教育在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造成教育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农民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调查的6个乡镇1998年“普九”验收后,所欠债务平均达到56.62万元。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普九”以后,村级小学和乡镇初中基本消除了“黑屋子、土台子”的现象,但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调查中发现,由于经费不足,有些学校还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学校危房比例仍然较高,有的乡镇达到13%。6个乡镇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4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1%,购买教具、墨水、纸张、粉笔所用资金不足的占37%。在现有教学设施中,初中有语音室2间、电脑27台,占28%,而小学几乎为零。6个乡镇的小学、初中按新课程标准开出所有课程的占67.3%,这也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子女从小学起就到城市重点小学就读的原因。与此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基本状况也十分堪忧。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队伍总量偏高,生师比例偏低,师资使用效益不高。调查中发现,1995年6个乡镇的小学生师比值分别为22.4、23、11.8、28.8、27.9、23.7,初中分别为10、17.3、11.1、14.9、22.5、20.3;到2003年,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值则分别只有17.3、17.5、11.7、20.3、23.2、17.8和6、17.2、13.4、22、23.3、17.7;虽然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学龄人口下降导致教师数有所减少,但生师比例明显偏低,其发展趋势越来越低(除衡东县因率先进行过农村税费改革,控制较好),在末阳市哲桥镇初中竞出现了1:6的比例,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是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第一学历合格率分别为22.7%和13.5%,尽管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6.8%和88.7%,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四是学科结构极不合理,大部分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五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层层拔高使用的多。特别是近年来,各县市区基本上控制教师的编制,没有录用大中专毕业生,以致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老化。在调查中,我们被“爷爷奶奶教小学,伯伯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一句顺口溜所震撼。六是教师职业道德亟待提高。由于待遇低、工资拖欠、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复杂、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些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差、职业意识淡漠。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经济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单一、速度迟缓,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无力支撑教育发展和子女人学经费的重担。2003年,被调查的6个乡镇人均GDP平均为3154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6962.13元的一半,且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85.3%;3.4%和11.3%,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财政收入人均仅83.2元,远低于2003年全省403元平均的水平,且主要是依靠农业收入,工业、商贸所占比重极低;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310元,其中最低的乡镇仅1200元。1999年至2003年的5年时间,所调查乡镇GDP平均增长率只有5.70%,且乡镇财政收入连年减少,平均增长率为-5.84%。由于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村工业、商贸及其他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年降低,乡镇财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但目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衡阳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尚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在所调查的6个乡镇中,只有衡东县白莲镇的瓷泥厂和茶叶加工厂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即使如此,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仍然偏低,仅属一种耗能的简单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特别是贫困乡镇政府是无力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很低,恩格尔系数仍然高达51.77%,确实有一部分农民家庭没有能力负担子女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全部学业。其二,观念因素:由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人们认识不到农村新生公民接受优质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因而没能把同步加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城乡“二元性”结构迟迟得不到改变;多年来,在城市义务教育基本上做到由政府提供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则较多地依赖于学生学杂费收入的维持。1999年至2003年,所调查的6个乡镇,教育经费由114.15万元增加到132.17万元,而学生学杂费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重则由17.19%逐年下降到20,14%,这种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毕竟相见恨晚。从义务教育投资情况看,1999-2003年。湖南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5.47%-21.57%,而所调查的6个乡镇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达到10%-15%。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乡镇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削弱,但按照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承担的责任仍然不够。目前,农村教师对于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以新课程改革而论,2002年秋季,衡阳市所辖的耒阳市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试点,2003年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以及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等,不少教师感到陌生和茫然:我们对6个乡镇300名(小学200名、初中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收回的287份有效问卷的答案看,对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和目标,认为暂不能实现和不能实现的教师占到51.1%,而认为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