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失业失业的定义与衡量失业的原因失业的代价和治理10.1失业的定义与衡量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三个条件: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16周岁以上)。2.没有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它们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10.1.1失业的定义教材15.1-15.4成年人口(非专门机构人口):年满16周岁及16周岁以上并且不在专门机构(如监狱和医院)居住的人口就业人口:有工作的成年工人数量(16周岁以上)失业人口: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成年工人数量。劳动人口: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总和。非劳动力人口:成年人口中除了劳动力人口之外余下的部分。如全日制学生、退休者、家务劳动者(自愿不工作的人)。一个经济的人口构成非劳动人口(老、幼、学生、病、残自愿不工作的人)就业者失业者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劳动力参工率=劳动人口/成年人口失业率就业、失业与非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流转关系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劳动力人口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退休离开劳动力队伍失业人口找到新工作非自愿性失去工作成为劳动力人口未找到工作失业者年老病弱丧失劳动力放弃找工作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失业是人们选择的结果教材15.3流动性大。失业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人。不同劳动力集团之间失业率差别很大。美国:白男、白女、黑男、黑女10.1.2失业的特点新加入到劳动力队伍者离职者被解雇者非自愿离职者流入:新受雇者重新恢复工作者退出劳动力市场者流出:失业队伍国际劳工组织(ILO)2009年全球失业率可能在6.5%和7.4%之间。费城联储调查美国2009年失业率为9.3%,2010年为10%2008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中国社科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10.1.3失业的衡量计算失业数据的方法:住户抽样调查利用领取失业救济人数等社会保险数据利用官方就业数据和劳动力数据推算失业数据各国失业数据来源并不相同,发达国家一般采取定期抽样调查方法获取失业统计数据。美国劳工部所统计的失业人口包括:没有工作,但在被调查前四周内一直在找工作的人。被暂时解雇,但等待被重新招回原工作岗位的人。在30天内等待开始新工作的人。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有两个统计口径: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非农业户口,年龄男性在16至50岁,女性在16至45岁,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的人员。(官方公布,一般在4%的左右)调查失业率:采用国际通行的住户调查方法,具体指城镇常住人口中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官方不公布)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失业存在的问题年龄人为设置了上限仅包括城镇经济,没有包括农村。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没有包括来自农村但实际常住城市的劳动力对象失业统计中判断人们是否失业以在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为标准,如果没有在相关机构正式登记,就会被失业统计所遗漏据估计中国真实失业率在33%左右。失业年轻化、长期化,隐性化失业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劳动市场的状况不现实的工作预期有的人实际上自愿离开工作,但是为了得到失业补贴,还是对向他们调查的社会保险机构表示在寻找工作,试图获得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保障福利。高估失意工人(discouragedworkers)——没有工作,想找工作,但已放弃找工作的人。部分时间工作者(parttimeworkers)低估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相联系。在宏观经济繁荣高涨时期,对产品和劳务费总需求上升,对劳动派生需求量也上升,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对产品和劳务总需求萎缩,劳动力派生需求量下降,因而失业率比较高。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指由于总需求相对不足而使劳动力引致需求减少所导致的失业。10.2失业的原因10.2.1周期性失业教材15.6奥肯定率失业率变动=一0.5(实际GDP增长率一3%)GDP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不变。增长率高于3%时,失业率下降幅度等于增长率超过3%部分的一半;增长率低于3%时,失业率上升幅度等于增长率不足3%部分的一半。例如,当经济增长率为5%时,失业率会下降1个百分点[(5%-3%)/2]。失业率与增长率之间这一数量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在大部分市场中价格会调节供求平衡。在理想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调整会使劳动的供给量等于劳动的需求量。这种调整将保证所有工人都能找到工作。在现实中,即便整个经济运行良好,失业率也不会为0,这被成为自然失业10.2.2自然失业教材15.7(1)实际工资刚性:工资长期高于均衡水平最低工资:政府规定企业向工人支付工资的下限。目前,美国法定最低工资为7.25$/H.中国400-700元每月当法定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会导致劳动的供给大于劳动的需求,从而导致失业。(最低工资)工资10劳动数量需求供给100015劳动过剩=失业8001200a.最低工资法b.工会和集体谈判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组织。工会会以罢工为威胁迫使企业将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参加工会的工人因工资提高得到改善。没参加工会而丢掉工作的工人受到损失。工资10劳动数量需求供给100015劳动过剩=失业8001200(谈判工资)c.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会主动将工人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因为这种做法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对企业更为有利。工资10劳动数量需求供给100015劳动过剩=失业8001200(效率工资)为什么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对企业有利?工资和工人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支付高工资,有更健康、生产率更高的工人比支付低工资,有不健康、生产率低的工人对企业更有利。这种效率工资理论不适用于美国等富裕国家的企业。但能够解释在非洲的某些贫困国家,为什么劳动过剩企业也没有削减工资。改善工人健康工人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企业。工人离职的频率取决于“离去的收益”与“留下来的收益”的对比。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工人离职的可能性越小,流动率越低。企业雇佣并培训新工人需要支付成本。而且,即便经过培训,新工人的生产率通常要低于有经验的工人。降低工人流动率工资和工人的努力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工人对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可以有相机选择权。因此,企业需要监视工人的努力程度,并解雇偷懒者。但这种监督成本高昂且不完全。高工资能够促使工人更渴望保住自己的工作,从而使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此种效率工资理论类似于马克思理论中有关“劳动力储备大军”的思想。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工资和工人的素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一个企业雇佣新工人时,它无法完全断定申请者的素质。通过支付高工资,企业就吸引了素质更好的工人来申请这些工作。提高工人素质一家自来水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抽水工。张三和李四都对这份工作赶兴趣。张三:素质低,保留工资为2¥/天。李四:素质高,保留工资为10¥/天。补充材料: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一方拥有的信息多于另一方。逆向选择:当一个人对一种物品的了解比另一个人多,掌握信息少的人就有可能买到低质量商品的危险时,就会出现逆向选择。二手车的卖者知道自己的车有什么毛病,而买者往往并不知道。导致人们不愿意在二手车市场上买车。医疗保险的买者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有病的人更愿意买医疗保险,所以医疗保险的价格体现病人的成本,而不是一般人的成本,结果健康人不愿买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当委托人无法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时,代理人就存在不负责或采用其他不非合意行为的可能。有火灾保险的房主购买的灭火器太少。保姆会让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比孩子的父母希望的多。(2)寻找工作寻找工作:在嗜好和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最适当工作的过程。在离开原有工作到找到新工作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因此产生失业。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变动工作所引起的失业。这些人通常能找到新工作,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找到新职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这种“转岗之间(betweenthejobs)”的失业状态中。a.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b.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由于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变动(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作出充分反应,而是需要或长或短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调节。因而,即便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总量大体相等,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10.3失业的代价和治理经济代价: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社会代价: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政治影响: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10.3.1失业的代价教材15.10政府可以制定公共政策缩短失业工人寻找新工作所需的时间,从而降低寻找性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如健全中介机构,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顺畅流动。•实施公共培训计划。提高工资变动的灵活性。10.3.2失业的治理政策(1)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2)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建立包括失业保险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作业:15章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