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重商主义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国内贸易只是一种货币转手活动,并不能增加国家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国际贸易。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搏弈’’的游戏。3.大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要求政府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工商业,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其加速发展,壮大国际贸易;政策主张:保护贸易。4.主张实行少买多卖的原则,力争贸易顺差,以便吸收更多外国货币,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5.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或利益来来自流通过程,而不是来自生产过程。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货币差额论威廉·斯塔福,约翰.海尔斯少买或不买,保护贸易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晚期重商主义(十六世纪下半期—十七世纪)——贸易差额论托马斯·孟,柯尔贝尔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搏弈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一、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期及背景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威廉-配第(1623-1687)始创:《政治算术》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1758年《经济表》。亚当·斯密(1723-1790)集其大成:1776年《国富论》。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威廉-配第的经济观点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威廉.配第。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2.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3.地租是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后的余额。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4.利息是使用资本支付的报酬。5.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6.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分工的水平。2.重农学派的经济观点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1.重视农业,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2.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取消政府的一切限制和干涉政策。3.分析资本的组成部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联系,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3.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而进行的活动。2.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天然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3.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利己心—交换—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斯密非常重视分工,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4.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5.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必要的且具有优越性。6、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7.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8.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因为自然资源优势和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可以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的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9.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须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10。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是合理的正常的制度。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亚当·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搏弈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其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4.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和贸易观点:1.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他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2.李嘉图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最终取决于单位货币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总额,如果纸币发行过多物价就要上升,纸币就要贬值。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的价格。3.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李嘉图认为,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不仅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利益。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则可以增加世界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对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评价:先进之处:提出了比较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和深化指明了方向,为实行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局限性:假设条件较多,削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没有运输成本。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不存在技术进步,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李嘉图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例如:英国为国际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学说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殖民地贸易对英国的工业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这种三角贸易给予英国工业以三方面的刺激。把用英国(和东方)的制成品换来的黑奴运到种植园去。在那里,他们生产糖、棉花、靛蓝、糖蜜和其他的热带产品。英国对这些产品的加工又创建了新的工业,而维持黑奴和他们的主人的生计又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另一个市场。到1750年,在英国凡是从事于贸易或制造业的城镇,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用或此或彼的方式与三角贸易或直接的对殖民地贸易发生联系的。(这项贸易)所得到的利润是英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本积累的一个主要来源。对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所积累的资本,资助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的发明。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的统计数字来衡量。在1688年,英国出口占国民收入的5%,10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5%,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出口值已构成国民收入的30%。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英国当时所发展的一种新型贸易(即对进口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输出制成品)的结果。在18世纪50年代以前,毛织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而市场主要是在南欧,而在18世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