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金融危机之后的国进民退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内容提要】2009年国退民进的现象曾引发社会各界的大讨论,中国将走向何处成为当时普遍的担忧,而目下的“国进民退”现象又使各界统一起来,虽然讨论的内容变了,但担忧仍然存在,中国将走向何方,成为目下的讨论重点。本文通过对近一年多以来发生的“国进民退”现象进行广泛的收集,并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整理,再联系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阻力,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独到、全面的建议,希望能对当下民营经济的研究有所帮助。【关键词】民营经济公平竞争国有企业一、引言2009年,最大的社会事件可能是整个媒体业一直都在讨论的“国进民退”。2009年4月,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成了失意的隐退者,一场史无前例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改革正在山西上演,山西所有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煤矿将不得不被7家国有大煤矿收购或控股,存在了几十年的“煤老板”将退出历史舞台2009年9月,山东民营企业家杜双华签署了一份并购协议,中国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日照钢铁被国有企业山东钢铁重组。但耐人寻味的是,2009年上半年,日照钢铁盈利18个亿,而重组方山东钢铁却是亏损12个亿,一家亏损的国企控制一家一直赢利的民企,双方30亿的利润差却没有阻挡山东钢铁重组的决心。2009年8月,兰世立的东星航空公司正式宣告破产,而这也成为内地第一家宣告破产的航空公司。经济危机让民营航空公司纷纷折翼,年初,王均金操盘的奥凯遭遇停航危机,而几乎同时,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收编国有。政府可以有你自己的战略,把国营做大,或是把民营做小,但是问题在于市场的契约精神还在不在。“日照事件”几乎是一个强买强卖的形式,而山西煤矿重组则是设定时限,设定了时限就已经是把市场寻求价格的机制抛除在外了。由此,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大讨论揭开了序幕。二、国进民退的现状及讨论1.国企的全面扩张及危害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台的时候,所有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高兴,欢呼“终于有救了”,但当经济危机过去,经济开始回暖的时候,只怕已经没有人再继续为国家新政策歌功颂德了。在实际运用中,四万亿的投资几乎都被国有企业拿走,而受经济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民营企业却很难从政府那里拿到钱。2009年,政府和银行的扩张资金亦几乎尽入国企囊中。央企“吃饱了撑的难受”,于是挟资金优势在土地拍卖市场上呼风唤雨,全国10大地王直取其八,完全扭曲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人们纷纷指责:央企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国家发展大势,央企的做法难道不是正在透支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央企不管不顾地争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抢北京地王的事件发生后,其在民间掀起的轩然大波则显示,央企之强势及无边界扩张已将国进民退推至肆无忌惮的疯狂阶段,完全超出了社会乃至政府自身的承受力。对于国企和央企经营界限问题,国资委曾明显指出:“国有企业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十六大报告更是正确地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就为国企,特别是央企做了定位: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等领域处于绝对控制地位,而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涉足。但事实上,以目前的情形而论,国企“不为”的领域简直就是少之又少。但凡是有利可图的行业,尤其是对于那些暴利性行业,更是惹得国企两眼泛绿光地往里钻。国企尤其是央企凭借与民企仍不平等的金融资源、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优势,不断越界,从民企嘴边抢肉吃。每次经济陷入低谷,每次遭遇宏观大调控,几乎都成为国进民退的好时机。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不例外。无论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刚出台完,或者适度的货币政策,都是国企得势,于是就出现了各个领域中国企都叱咤风云的局面,甚至大有造就国家全面垄断之势。其结果,国企和央企肆无忌惮的强势扩张,挤走了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企业,从而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危害。“无边界扩张”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平等公民待遇的结果,是政府权力介入的结果,这当然会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原则,严重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本应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但国进民退并非不是因为国企效率更高,而是国企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政策扶持和行业垄断获得高额收益,保持低效率运转并实现扩张。经济学所说的帕累托最优在这种情况之下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流失绝对需要引起警惕。2.国企效益与民营企业的对比面对国企和央企咄咄逼人的攻势,也有人站出来力挺“2009年的中国没有出现国进民退”,并号称数据才是最可靠的证据。据统计,在工业增加值方面,私营企业增长了18.7%,国有企业只有6.9%;就总资产而言,私营企业增长20.1%,而国有企业只增长14%;从业人数来看,私营企业增加5.3%,国有企业只增加0.8%;主营业务收入方面,私营企业增加18.7%,国有企业降低0.2%;最重要的是利润,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增加17.4%,而国有企业是降低4.5%。以上的数据真实可靠,但与其说这些数字是反驳“国进民退”的有力证据,倒不如说是对国企盈利能力的巨大质疑。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企和央企在2009年叱咤中国市场,却创造出如此微薄的效益。这就令人忍不住要去猜想,假如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合并和重组事件,民企还是民企,没有被挤压和剥削,那去年全年企业盈利岂不要多翻出一半还要多?事实上,据学者韩朝华的研究,国企的效率远不如民企。从2004年到2008年,所有工业行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平均是6.86%,国有工业是5.81%,民营工业是9.33%,民营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相当于国有工业企业的1.6倍。这意味着此期间,如果国有企业的资产让民营企业来使用,可以多产生两万多亿的税收和利润,即增加61%,相当于期间中国财政收入的11.5%,或者说国家本可多增加1/10以上的财政收入。如果让民营企业来创造这期间的国有企业利润,则民营企业可节省20多万亿的资产,相当于节约37.7%的工业资源的投入。所以,中国未来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实现结构转变,提高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3增长质量,民营化都应该成为再出发的起点。然而,遗憾的是,“国进民退”的事实却正好与这一大方向背道而驰!而国企的利润也完全不上交,而是以各种方式流到了私人的腰包。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年工资绝对差别,从458元扩大到156460元,涨了342倍!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总人数的8%,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2010年3月6日《东方今报》)。2004年国企改革大讨论时,大家憎恨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流失,叫停国企改革其实是叫停国资流失,但以今天的情况看,“坐失”比“流失”的后果还要可怕。国企实现的利润与普通民众从来没有关系。强势的国企、强势的扩张,倒行逆施的“国进民退”,或许要毁掉中国30如何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这也才是民众担心和愤怒的根本原因所在。三、民营经济面临的困境1.国家的鼓励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脱轨在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理指出,民间资本可“非禁即入”,即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包括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在这个“国进民退”的敏感期,本次会议及时传递出了鼓励民企发展的信号,同时也昭示了政府欲切实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决心。本次会议让民企看到了希望,却也刺到了他们的痛处。其实这些内容早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这些令人兴奋的举措在当时令民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5年来“非公36条”却让民企大失所望: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文件至今尚未完成,而实施细则的出台更是遥遥无期。蓦然回首间,中国入世已经十年。这十年对于中国的民企来说,无疑是成就卓著的十年,但同时也是跌跌撞撞的十年。十年间民企屡遭打击,其中有三次严重事件。第一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有资本乘势发展,而民企希望借助开放来促进改革的思想却没有实现,导致民营资本的边缘化。第二件是2004年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正在进入重化工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民营资本全部逼进了加工制造业的狭窄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民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溃不成军。第三件就是“四万亿”90%以上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却没有办法从里面分一杯羹,因此其前景只能是越来越边缘化。另外,始于2004年的关于改革的第三次争论,让“做大做强”成了国企新的奋斗目标。特别是2006年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电信、能源等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这等于颠覆了“非公36条”开放垄断领域的精神。再加上外资优惠政策的双重挤压,民企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2.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政府所面临的考验国进民退带来的危机显然已经令政府有所察觉,本次会议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4两个“毫不动摇”彰显出政府的决心。不过,鉴于“非公36条”的前车之鉴和当前民企虚弱的状况,如何真正打破相关领域和行业的进入障碍,使得民企真正实现“非禁即入”,这一切还在考验着政府。首先,要打破相关领域和行业的进入障碍有赖于管制部门能否真正放松管制。行业管制导致部门权力巨大,放松管制则意味着原有既得利益的丧失。民企面前每年都在加厚的“玻璃墙”不可能指望一朝打破,管制部门的权力也不可能指望其能主动放弃。因此,必须颁布相关的实施细则,并加以切实的激励和监督。其次,国有企业的定位必须明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规范国企边界,约束其市场行为,防止其进入与民争利的竞争性行业,并继续深化对国企的改革。最后,民间资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即使放开了垄断行业,但由于其对投资的要求高,民间资本进入初期,想凭一己之力站住脚是不现实的。因此,政策上必须对民间资本进行鼓励和扶持。五年前,“非公36条”的搁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配套的政策措施和相关细则的胎死腹中,而这里面的罪魁又是强大的利益集团。在扭曲的体制和既得利益者铸就的那道“玻璃墙”前,国企高歌猛进,民企黯然出局。五年后,政府再次祭出鼓励民间资本政策,正如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所指出的,即将出台的新政策也是36条,因此可称为“新36条”。与“旧36条”不同之处有三,一是范围不一样,2005年的36条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2010年的新36条则是针对民间投资的,后者范围小一些。二是新36条突出执行性和操作性,提出了细化到二级科目的领域。三是投资方式的不同。新36条不仅是鼓励两个字,而是有具体的方式。为平息国进民退的愤怒,政府正在为民企铺平通往“非禁即入”的道路,其方向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对民企来说,也许比道路更重要的是民企能否自身有所作为。如鲁迅先生所讲,“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可见关键不在路本身,而在走路的人。改革三十年的民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企业家“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而今天民营企业急需的转型,不仅是对企业家绝对权威的挑战,更是对其思想和观念的否定。民企能否抓住机会,借“新36条”的东风解决自身的管理问题,不仅关乎民企自身的发展,也攸关着中国民营化改革能否成功。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禁即入”为民企带来了一丝春风,但乍暖还寒间,货币政策从紧的声音仍触动着民企敏感的神经。3月29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人事变动,三位新增委员中,周其仁与李稻葵均暗示不排除以加息来“退出”,其中李稻葵表示中国加息时间点或先于美国,这令货币政策从紧的可能性陡然增加。民营企业事实上是从紧货币政策的最大受伤者,2009年民企错过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盛宴,那么2010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会令民企更加举步维艰。民企融资难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