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34689899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原因: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对象6.生产力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①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②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③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④引起生产过程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8.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9.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0.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按照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2.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别: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4.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指标:国民收入:实物构成: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加上全部消费资料;价值构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6.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类型:粗放型: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集约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7.自然经济的特征第一,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第二,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第三,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8.商品经济的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9.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0.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矛盾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2.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尺度: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原因:①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②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全过程;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5.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6.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b.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7.货币的职能和本质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世界货币。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8.价值尺度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9.货币流通规律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10.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的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1、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资源配置的目标: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第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二者又可以在某种经济体制中以不同的形式结合起来。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区别:①内涵不同。②产生时间不同。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具体表现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4.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5.市场调节调节的内容:价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实现调节作用的条件:①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②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③企业经济利益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联系;④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⑤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6.市场体系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生产资料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7.市场秩序: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交易行为秩序。8.市场组织按照功能可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管理组织。9.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一种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①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同义反复。③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资和劳动的交换,要么否定剩余值规律,要么否定价值规律。④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者出卖了劳动,那么劳动者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10.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1.资本总公式: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①买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的媒介不同。④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⑤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3.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①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②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5.资本的本质: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的意义:①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②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物化劳动的形式;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实现的。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①两种生1.资本主义再生产特点: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①可变资本、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②工人的消费从属于整个资本阶级。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②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