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经济“向好”迹象在2003年7月底8月初的这段日子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分别出现了很多值得人关注的迹象——美国二季度GDP增长数据达到了出人意料的2.4%,经济专家纷纷调高对日本经济增长的预测,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衰退声中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向好”。与此同时,其他欧、亚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美国:出现诸多复苏迹象美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美联储日前公布对国内商务活动的最新报告说,在今年6月和7月的上半月,此前一直疲软无力的美国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在美联储调查的12个地区中,大多数地区表明经济增长有所加快。总的说来,对当前经济活动的评估比以前更积极。一些地区对今后几个月的经济前景抱有更乐观的态度。虽然美国经济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高增长后的调整时期,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7.5%,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约4.5个百分点,但格林斯潘认为美经济仍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有韧性和活力的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利润呈增长之势,劳动者收入稳步提高,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稳定增长,美国经济复苏环境明显改善。据美国商务部预测,美国经济二季度将增长2.4%,下半年增长率达到3%左右,居发达国家之首。随着高技术领域过剩生产能力调整的基本完成,明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较快增长的局面。二)亚洲:谨慎的乐观日本金融厅日前宣布,按照“金融再生法”的标准进行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全国131家银行的不良债权余额为35.3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9万亿日元。日本企业重组和解决不良债权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日立、东芝等大公司营业利润上升,徘徊了多年的私人消费缓慢增长,出口会继续增加,日本经济有望出现复苏的局面。但日本面临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紧缩严重,不良债权堆积如山,这些导致内需持续低迷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银行为防止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银行贷款一直呈负增长,制约了投资的复苏。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僵化、金融体系陈旧、公司治理结构落后、官商勾结形成的利益集团控制经济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经济。日本经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预计今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0.8%左右。东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东亚地区是“非典”疫情严重的地区。“非典”疫情对其经济的冲击由交通、旅游、餐饮等服务产业向贸易、金融及某些生产性领域扩散,使该地区经济增长有可能减少0.1-0.5个百分点。其中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受到冲击更加直接。但亚洲在摆脱了金融危机后,经济正处于扩张期,宏观经济管理的改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强化,增强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内需和区域内部贸易成为拉动东亚经济的主要动力,“非典”疫情未能改变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该地区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三)欧洲:车头“向好”,车身“乏力”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出现了“向好”的迹象。德国权威经济研究机构伊福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7月份德国商业指数连续第3个月上升,这预示着德国经济复苏在望。不但如此,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戈特沙尔克日前预计,受宏观经济低迷影响的德国汽车市场,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有所恢复。相对德国的美好前景而言,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状况就不那么令人高兴了。欧盟经济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僵硬、养老金改革缓慢、税率较高、经济管制过严。欧元持续升值也给欧盟出口带来负面影响,欧盟经济仍显活力不足。但是,欧盟有自己的经济优势。欧盟内部市场发达、透明,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内部贸易活跃,受外部经济不利因素的冲击相对较小。目前,欧盟内部贸易和与东欧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已占其贸易总额的80%。欧元区的扩张性财政和金融政策实施余地大于美国和日本,有更多的手段刺激经济增长。据欧盟委员会预测,下半年其经济增长率为2%,全年经济增长1.2%,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私有化进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不断完善。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在高位上运行,也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俄罗斯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4-5%的快速增长,今年有望维持4.5%的增长速度。目前,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伊拉克战争后,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稳中趋升,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为加快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全球性通货紧缩,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徘徊了两年多的世界经济有望出现较快的复苏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利好因素仍比较有限。世界经济复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世界经济复苏,将带动世界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增加,我国出口也会相应增长。其次,世界经济好转、全球资本流动加快,我国可利用的外资资源就会明显增加,随着我国吸引外资的环境不断改善,外资流入将继续快速增长。但当前,我国利用外资以海外直接投资为主,并购投资的比例不到10%,证券投资几乎空白。而世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在证券投资和跨国兼并上。世界经济好转带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对我国利用外资没有太大的正面影响,我在全球资本流动增量中的份额难以提高。再次,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将不断要求我国承担更多更大的国际责任,以解决世界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可能增加,要求我国改变汇率体制的压力有可能增大。2003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在U字型的增长通道上可能画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据国家有关部门权威人士透露,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达到9.1%,而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率为8.5%。不过,在这样的高增长面前,今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种种争论可能会再次升级,比如经济是否已经过热?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需要更警惕通胀还是通缩?这种高增长是否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不同判断也将导致不同的宏观政策取向,并进而对2004年的中国经济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二、中国经济重拾景气,拐点凸现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中旬发布的数GDP增幅大大超过了8.2%的普遍预期,与二季度的6.7%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如此高的季度增长率使得中国今年头9个月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人民币7.911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5%。“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快速增长,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趋好,微观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增强,整体形势是近年来最好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对2003年的中国经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中期走出通缩几成定局,估计未来5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将会落在8.5%-9.0%之间,其中明后两年将出现更高的增长率。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又一次总需求加速增长的过程正在形成。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经历了1949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总需求疲软期,在这中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情况,积蓄着通胀的潜力,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调整,国民经济有可能再次陷入伴随着剧烈波动的周期循环。第一,尽管经济增长很快,但是就业压力很大。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快,就业压力应该缓解才对,但是我们现在是反向的。第二,经济增长重工业增长快,轻工业增长慢。第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大,消费物价持续低迷,这是不对称的现象。第四,进出口都是高速增长,而且进口和出口大致差不多,有一些顺差,顺差不大。这与以前的情况不同,以前是出口增长快,进口慢。第五,从最终需求来看,投资高度扩张,消费低靡不振。最后,金融方面整体放松银根,虽然9月份开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但整体上说今年银根是有所放松的。但是,股市并没有因资金放松而受到刺激。这表明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是一种投资型的经济,同时可以说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经济自身的增长力量还没有形成,所以还得依赖政府。这也表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主要有三个:一是城乡二元性的经济结构问题。这是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为二元经济结构实际上是收入分配结构的畸形,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收缩。随着差距拉大,社会有效需求下降,内需不足。另一个问题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问题。现在是政府帮忙解决储蓄到投资的问题,(通过财政政策)政府帮助找渠道,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财政政策慢慢淡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现在靠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靠政府的作用扩大内需。政府主要在投资上发挥作用,在消费需求上没有太大作用。我们国家投资率已经达到41%了,在世界上算最高的国家。在一个时段内靠投资可以拉动增长,一个投资部门可以靠自我循环增长,但是持续不了多久,最终还得靠消费。第三,控制货币供应超速增长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南方周末》的经济月评,八月份,虽然采取了最严厉的信贷紧缩措施,即把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可是统计却显示,大陆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创出了近七年来的新高。广义货币供应量也继续加速增长。各种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的阴影已经出现在经济决策者的面前。三季度的高速增长可能是由国内房地产和钢铁行业的国家重复投资造成的。中国今年头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总计达到3.4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5%,与今年上半年31.1%的增幅大体相当。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投资拜政府决策所赐,而政府之所以决定大幅增加投资就是为了挽回SARS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确保全年GDP增长率能够达到7%左右的既定目标。然而,如此高的开支水平却也同时正在再次引发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从投资的角度观察,中国经济过去的25年有两个区间。第一个区间是1980年到1985年,那个时候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65%左右;第二个区间是1993和1994年,投资的贡献率在60%左右。而现在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大约是60.9%。前两次都导致了后来两年的通货膨胀。这一次的情况怎么样?有人估计物价指数在两年内会超过8%。投资增长过猛的原因在于:第一,多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形成的主导投资的惯性影响。第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带动下,民营企业投资需求大幅度上升。第三,一方面由于居民住房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供给的放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第四,外资进入中国增速不减,也增加了总投资的增长速度。《报告》指出,贷款规模急速扩大的原因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总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增加对贷款的强劲需求,带动贷款规模高速增长。其次,由于国有银行受到减少呆坏帐比例的压力,也存在通过扩大放贷规模来降低呆坏帐比例的倾向。第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股市长期沉闷,也必然会形成对贷款的较大需求,造成贷款规模快速增大。上述也是造成我国当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我国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仅上涨了0.6%,显然不能得出我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苗头的结论。而且这样物价是在多年徘徊在负增长的情况下取得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又重新陷入通货紧缩的阴霾中来。一方面是投资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物价指数的低迷不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有点让人看不懂。各种各样的争论此起彼伏,甚至宏观决策部门也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意见不一,有的部门认为应该对经济踩刹车了,至少应该踩点刹车,而有的部门却认为应该呵护这来之不易的经济增长势头,千万不要将这样的趋势打压下去。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认为,当前宏观经济不存在过热现象,当前的经济增长是良性增长,现在讨论经济过热为时尚早。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说,在整个经济增速处在高位的同时,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都在迅速增长。因此,这是速度和效益、质量的统一。而且在高速增长的过程当中,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央行却对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一次讲话中分析,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间的时滞;而当通胀压力转移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资价格上,形成资产“泡沫”,其时滞可能更长,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