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长历程-PowerPointPresentati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成长历程》教科书简介黑龙江省实验中学迟东丰2008年2月19日第一部分基本内容与基本观点课标规定本模块的基本内容包括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一部分基本内容课标内容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一部分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基本内容(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3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一部分基本内容(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4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6课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7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8课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第一部分基本观点1.文明史的范式:2.现代化的范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2)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3)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进程。(4)人类文明演进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差异性与平等性相结合。(5)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2)经济: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城市化,从封闭的自然经济到市场化、全球化等内容;(3)思想和文化:从神化到理性化和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甚至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化、环保化。第一部分基本观点3.全球史观的范式: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1)从全局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3)更加关注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4)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利用“两根主轴”进行历史评价。简单地讲,全球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内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1—3课(岳麓版教材增加了“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节课)(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4课(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第5课(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6课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从耒耜到曲辕梨耕作方式生产力演变由采集到种植石骨等简单工具刀耕火种生产关系演变共同劳动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激化地主与国家矛盾激化阶级矛盾解决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限制官、民占有土地清查大地主土地2.租佃关系的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区(重心在北方)中原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材料二:汉代的四大经济区分布图材料一: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也。——《史记·货殖列传》阅读材料,思考:(1)《史记》中对我国汉代经济区域分布是如何划分的?分别指出四大经济区域的地理范围。(2)结合材料二和教材阐述,概括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等方面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山东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汉朝画像石开采井盐图山东汉代渔猎、农耕画像砖山东山西关中平原关中郑国渠山西汉代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山西代田法的运作山西成都平原山西都江堰(四川成都)山西塞外塞外天寒雪景塞外草原上的羊群塞外塞外草原上的马群塞外塞内的农耕区塞内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明代杨东明《饥民图说》书影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中国古代中原人口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永嘉行唐·张籍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是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民不聊生。史称“(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阅读材料,思考: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匈奴鲜卑鲜卑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族名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匈奴前赵(319—329)北凉(401-439)夏(407-431)鲜卑前燕(337-370)后燕(384-409)西秦(385-431)南凉(397-414)南燕(398-410)羯后赵(319-350)巴氐成汉(304-347)氐前秦(351-394)后凉(386-403)羌后秦(384-417)汉前凉(317-376)西凉(400-421)北燕(409-436)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西晋以来北方向江南移民路线示意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南北方的城市人口变动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读图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中唐以后南北方人口变化返回返回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讨论:两晋之际、中唐以后、两宋之际的三次北人南迁高潮有什么历史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阅读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沈约《宋书》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思考:(1)材料1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2)材料2、3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3)结合教材,分析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荆江大堤今貌荆江是长江的一段,近洞庭湖,河道弯曲,容易泛滥。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大堤修成有力的防止了当时的洪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秦淮河坝复原图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陂塘:陂塘可阻挡海水淹浸农田,并截住溪流的淡水来灌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江南水闸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秧马(王祯《农书》)秧马歌引宋苏轼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南宋“圩田”(太湖流域地区)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然后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灾时关闸防洪,,旱灾时开闸放水灌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初步开发江南地区: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后期以来“赋之所出,江淮居多”】(3)江南成为经济重心: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书上《杭州北关夜市》图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读“明代内阁大学上籍贯分布表”,概括该表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小结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随着历史的演变,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迁,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些列深刻的影响。知识链接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竺可桢先生在著名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公元7世纪即唐朝前期是一个温暖潮湿的时代,称之为“温暖期”(载《中国科学》1973年2期)。近年来蓝勇先生进一步考察认定,唐代300年间关中地区至少有16年(有的说19年)没有冰雪,当时关中的气温至少比现在高1度(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期)。不只是关中,估计整个北方地区包括山东(太行山以东)也比现代气温要高,唐代北方地区的农牧界限大致在燕山山脉以东到辽河下游,在大约公元8世纪即唐朝中叶,这一地区的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寒冷干燥,秋季冷空气南下的时间提早,春季时间推迟,气候带至少比现在靠南一个纬度(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冬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到公元1230年即南宋后期更为寒冷干燥了。公元8世纪到1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更为频繁,游牧民族的南迁尽管每次都有具体起因,但共同性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寒冷气候带来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了威胁,南迁寻求生路。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记载,从公元8世纪开始北方游牧人的内部战乱和南下频率明显增大了。这也间接地推进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摘自邢铁《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问题》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手工业的辉煌成就官私手工业的消长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冶铸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