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导语: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没有经济特区这个“钻头”,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历史空间中的掘进,就不会达到今天的深度和广度。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创立30周年,社会各界特别是深圳,都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和研讨活动,总结经济特区30年的经验,探讨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试验田,作为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新时期继续演绎着有声有色的活剧。所谓经济特区,是指主权国家或个别地区在其境内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以此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特殊区域。目前,中国共有5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前四个设立于1980年,位于东南沿海。海南设立于1988年,位于中国南疆海上,北隔海峡与广东相望。特区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除了国家规定的特殊政策外,地方政府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1980年至1985年,为特区初创阶段,主要是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投资环境。1986年至1995年为发展阶段,主要是发展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1996年开始进入提高阶段,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将重点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发展高新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以及高水平的第三产业。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与示范基地,率先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政府管理水平较高,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化程度较高。70年代的南头城门,城头上的碉堡是日本人占领时修建的1984年深圳大学初建时全景70年代被遣返回大陆的偷渡者60年代的深圳河里的游泳比赛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一、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一名始自明永乐八年(1410年),因所处环境、河沟(南方人习称圳或涌)纵横,故名。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新安县边境修筑了深圳、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l座墩台为边陲哨所,以后逐渐成墟。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深圳镇。1979年3月撤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市政府驻深圳镇。1979年8月撤深圳镇,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来。在深圳有一首民谣曾经十分流行:“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有老和小。”这便是改革开放前深圳的真实写照。深圳前身为安宝县,毗邻香港九龙,东临大亚湾,西濒伶仃洋。县里有些村落,多已十室九空,人们都偷渡到香港,剩下一支“3861部队”——妇女、儿童,靠渔业勉为生活。整个安宝县的GDP也只有一个多亿,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800万元,广东省每年要补助两千多万元,年出口额也仅为900多万元。1978年7月,习仲勋到“中英街”视察,看到香港那边热闹繁华,而这边却萧条狼籍,不禁黯然伤神。深圳经济特区的提出源于四次大逃亡。1949年10月19日,深圳获得解放。但由于中英交恶,双方从1951年便封锁了边界。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官方数据说,历年来参加外逃的计有119274人次,其中已逃出港的有60157人。一名叫刘宝树的本地老人却对上述数字表示怀疑,据他估计外逃成功者至少有30万人,参与逃港者不下100万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圳当地公安的主要任务是监视“三偷”:偷听敌台;偷窃集体财产;偷渡出境。制止村民外逃,不仅是当地政府的颜面所在,更攸关珠江三角洲的稳定和发展。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对这个问题严防死守,保持着高压状态,但是偷渡之风却愈演愈烈。1979年,深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张勋甫,发现在上任的头一个月就有3054人次外逃香港,逃出1855人。逃港被作为恶性政治事件捅到刚复出的邓小平面前。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首次闯入了邓小平的视野。邓小平把广东作为复出后首次视察全国的第一站,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与他同行。因为深圳边防部队对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广东省主要领导把这作为恶性政治事件捅到了邓小平的面前。然而令汇报者愕然的是,邓小平睿智的目光眺望着窗外烟尘蒙蒙的羊城街景,似乎对这个“惊天动地”的问题无动于衷。沉默了好一会儿,邓小平才背过身,十分肯定地说了两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这两句话让广东的同志百思不得其解:说政策有问题,难道不准外逃的政策有变?说部队管不了,那谁又管得了?高小林在他的报告文学《突破——中国经济特区启示录》中描述道:坐在一旁的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波听得非常清晰,他先是惊诧,继而疑惑……省委领导的心掉进了云里雾里。直到10天后邓小平离开广东回京,这两句话仍然没有揭开谜底。不过,有一个人似乎悟出了邓小平的弦外之音,这个人就是后来奋力挑起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大旗的深圳市委书记吴南生。不久,吴南生带上秘书一竿子插到深圳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吴南生发现了一件蹊跷的事: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两者相隔近100倍;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也是百倍的悬殊。眼前的事实终于使吴南生恍然大悟,他这时才明白了邓小平的两句话。经济收入对比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更耐人寻味的是,新界原本并没有一个什么罗芳村,居住在这里的人竟然全都是从深圳的罗芳村逃过去的。到此,邓小平留下的两个谜底才真正解开。1979年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时任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去汕头传达全会精神。他50年代就开始分管对香港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内地与香港之间迅速拉大的差距已是痛心疾首。这次亲眼目睹家乡父老乡亲生活的窘境与辛酸,让祖籍汕头的他更为震惊。吴南生迫不及待的向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省委第二书记杨尚昆据实报告,并建议广东先行一步,画出一个地方,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吸引外商来投资办企业,搞改革开放的经验。他以慷慨赴死的决心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天时,人和,当时的广东省委领导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只要中央授权,实行对外开放,广东完全可以发挥比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提出,不仅在侨乡汕头,在深圳、珠海也可以进行试验。这年4月5日到28日,广东省的这个想法获得了中央的肯定。只是叫个什么名称大伤脑筋,如果叫“出口加工区”就和台湾的新竹一样了,叫“自由贸易区”又像把资本主义的标签贴在了脸上,叫“工业贸易区”似乎又太局限了格局。邓小平知道后说:“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7月,党中央在批转广东的报告中,正式同意试办“出口特区”。反对者自然不会缄默:“他们不懂!陕甘宁是政治特区,不是经济特区!”然而反对的声音,反而给吴南生以意外的启发:机构及特区,这个名字好!1979年12月16日,吴南生代表广东省委在京西宾馆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回报的《关于广东建立经济特区的几个问题》中,第一次使用了“经济特区”的称谓,而且阐述了使用这一称谓的必要性。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颁布了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从此,8月26日成为了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特区共同的生日。2010年5月31日,中央已经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特区总面积将由现在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香港总面积达1103平方公里)。并于2010年7月1日起执行!深圳经济特区扩容后,为深圳发展和港深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为5年后深圳特区经济赶超新加坡和成为国际大都市、区域金融、经济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也将全新进入跨时代的建设步伐!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综合实力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1、综合实力■经济增长2008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06.54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2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经济规模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人民币,2008年达到13153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财政收入2008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经济地位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2、深圳概貌深圳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地理位置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自然资源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经济特区为395.81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现有蓄水工程173座,总库容5.8亿立方米。位于市区东部的深圳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是深圳与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深圳海岸线全长23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湾港口,通海条件优越。境内山脉绵延,风景秀丽,最高峰943.7米。天然旅游资源丰富,东部有大小梅沙、大鹏半岛郊野森林等黄金海岸线风光,西部有红树林、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及海上田园风光等景区。■城市简史“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1979年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成立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行政区划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在其辖区内。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位于经济特区内,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地处经济特区外。现在全市都被划进经济特区范围。■人口构成深圳自南宋末年已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2008年末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6.0%;非户籍人口648.76万人,占比重74.0%。■移民文化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近年来,深圳相继被有关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语言文字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语言。不少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工商业界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粤语。全市正在开展“百万市民讲外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外语活动,提高公共服务的外语普及率,提高市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