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和分析课程串讲(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统计和分析》课程串讲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陈宇学串讲内容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分析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3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1、统计学和经济统计。2、统计总体、标志、变异和变量(统计指标)。3、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分析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2、国民经济核算原则。3、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4、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5、国民净福利。2.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英文简称SNA(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和说明。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2.2国民经济核算原则1、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确定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分类和账户划分等。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均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2、所有权原则根据所有权的归属确定统计范围。83、三等价原则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的总量平衡关系。4、核算统计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现行价格原则。2.3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三个角度的理解: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2.4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2、分配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或=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业盈余3、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5国民净福利国民净福利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修正。考虑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考虑劳动与闲暇的关系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价值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1、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2、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3、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3.1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支出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一般归纳为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和其他经常转移三大类。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3.2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实际收入分配曲线,横坐标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累计家庭户数百分比,全部为100%;纵坐标表示对应的累计收入百分比,全部为100%。ABOP100%I100%C洛伦茨曲线示意图15基尼系数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是在0.2到0.6之间。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析对基尼系数的区间作了如下判断:基尼系数低于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大致合理,0.4—0.6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0.6以上则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人倾斜。3.3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1978年—1984年:既增长又平等阶段1985年—1989年:既不平等又不增长阶段1989年以后:增长但收入不均等阶段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1、理解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2、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3、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4.1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由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两部分组成。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统计概念:一是最终消费支出(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二是实际最终消费(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4.2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储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4.3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1、积累统计的内容以及国民资产的含义和基本分类。2、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3、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5.1积累统计的内容、国民资产的含义和基本分类国民经济活动中资产负债存量由期初到期末所发生的变化构成积累统计的内容。国民资产是经济资产,它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被称为经济资产。经济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国民资产的基本分类是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5.2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1、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2、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结构:按费用组成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投资费用和其他投资费用。工业化初期阶段,设备投资费用比重在30%左右,中期为40%左右,后期为50%以上。3、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例如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0204060801001201979年1982年1985年1990年1997年西部地带中部地带东部地带5.3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投资拉动系数:一定时期投资需求增量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反映经济增量中投资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为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1%。2003年投资率为4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7%,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预计将超过50%。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1998年,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0%,2003年这一比率上升到55%。投资弹性系数:是GDP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即投资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2、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3、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含义。5、通货膨胀效应的统计分析。6.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收支的系统记录。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部分组成。资本项目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产增减变动项目,另外考虑到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设立了“错误与遗漏”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错误与遗漏储备资产变动额6.2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问题:出口结构偏低过量进口投资收益巨额逆差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树立竞争优势。6.3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1、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分析。2、利用外资效果的统计分析。(1)利用外资对GDP的影响。(2)利用外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3)利用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4)利用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5)利用外资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影响。6.4四种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定时期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6.5通货膨胀效应统计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技术进步关系分析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算方法、直接测算法。2、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主要理论。3、主导产业的选择7.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算方法、直接测算法1、间接测算法:总供给=总需求2、直接测算法: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它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统计。7.2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2、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结构演化理论。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为高加工度化,第三阶段为技术集约化。3、霍夫曼定理依据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将工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5(±1)、2.5(±1)、1(±0.5)和1以下。4、钱纳里的阶段理论按人均收入的变化范围,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7.3主导产业的选择1、主导产业理论始于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规律如下: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从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性需求的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2、主导产业的选择选择理论: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动态比较费用学说。选择基准: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产业关联、产业动态比较费用。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产业的基础和素质、资本实力和资源多寡等等。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1、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2、景气循环统计指标。3、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4、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8.1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1、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2、挑选景气指标;3、计算景气指数;4、确定基准周期;5、预测景气变动趋势;6、设计和应用预警信号系统;7、检验效果。8.2景气循环统计指标景气循环统计指标同步经济指标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就业与工时指标先行经济指标建筑业指标工业原材料和工业耐用品指标对工厂和设备的订货合同利润指标新企业建立和旧企业倒闭滞后经济指标消费收入与支出利率零售总额、制造业存货8.3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不是指某一经济活动的波动特征,而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体出发,说明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交替变化的动态特征。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古典经济周期,相对水平即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现代经济周期。8.4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1、预警指标体系2、经济过程指标体系3、经济领域指标体系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概念。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体系。3、中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率9.1.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的增加生产力和生产能力的增加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增加9.1.2经济增长均衡国民经济的长期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总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与生产技术条件变动的均衡。9.1.3适度经济增长率含义:经济优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要求:1、增长率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2、能够实现产业结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