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財務比率、智慧資本與公司治理指標於企業危機預警模式之建構摘要本研究運用整合多元適應性雲形迴歸(multivariateadaptiveregressionsplines,MARS)與類神經網路的兩階段模式,建構企業危機診斷分類模式。且在探討企業危機的衡量指標上,除參考一般傳統財務指標外,另加入智慧資本指標與公司治理指標,希望能藉由更完整多元的企業資訊,建立新的企業危機診斷模式。依實證結果發現,經由MARS針對所考量之衡量企業危機指標進行分析,得知企業失敗除了受到傳統財務構面指標的影響外,亦受到智慧資本與公司治理構面指標的影響。此外,有關整合MARS與類神經網路方法所建構之企業危機診斷模式,亦能有效的降低企業危機診斷的誤判情況、增加時效性,是以無論在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上,實有其相當之助益。關鍵詞:企業危機、智慧資本、公司治理、類神經網路、多元適應性雲形迴歸AbstractTheobjectiveoftheproposedstudyistoinvestigatetheperformanceofenterprisedistressdiagnosisus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swithmultivariateadaptiveregressionsplines(MARS)analysistechnique.Inadditiontothetraditionalfinancialratios,theintellectualcapital(IC)andcorporategovernanceindicatorsarealsoincludedinthemodeltomeasuretheassetsofcompanies.ThestatisticalanalysisappliedindataanalysisincludedWilcoxonsigned-ranktest,andFriedmanranktestanalysisofvariancebyranks.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proposedcombinedapproachprovideshigherclassificationaccuracyandconvergesmuchfasterthantheconventionalneuralnetworkapproach.Moreover,theresultsalsoindicatethattraditionalfinancialindicators、ICandcorporategovernanceindicatorsallcontributetoimprovingtheclassificationaccuracyofthebuilddiagnosticmodel.Keywords:enterprisedistressdiagnosis,intellectualcapital,corporategovernance,neuralnetworks,multivariateadaptiveregressionsplines壹、緒論近年來,企業全球化佈局與競爭環境日見激烈,企業經營環境面對瞬息萬變的資訊全球化時代,已無法單純使用傳統財務報表分析模式之資訊,作為衡量企業營運績效、獲利狀況及償債能力之指標;事實上,企業經營經常受到外在環境、本身經營不善或錯誤經營策略等因素影響,而造成財務危機之發生與倒閉現象。如國內自1998年下半年起,瑞圓集團跳票事件、漢陽集團負責人涉嫌掏空公司資產案、東隆五金經營者挪用公司資產及新巨群集團、廣三集團、禾豐集團等鉅額違約交割情事,其財務危機之發生與公司監理制度存在著密不可分之關係。而在國際間如2001年1月美國恩龍(Enron)公司與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LEH)突如地聲請破產,不僅直接損害公司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其公司員工亦遭受瞬間失業的壓力,也使得美國資本與全球金融結構為其付出鉅額的成本。因此在面對此動2態變化的企業環境下,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建立,顯得相當重要與迫切,若能綜合運用相關資訊分析,建構成功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及早發現企業風險警訊或問題,除可儘速採取相關措施防止危機的產生或繼續惡化,且可使管理人員提早因應企業經營不確定所引發的風險,進而謀求相關因應之道,協助企業本身評估其自我的真實價值,並做出正確的決策。在傳統的企業危機診斷研究(Beaver,1966、Altman,1968、Ohlson,1980、Lau,1987、陳肇榮,1983)中,多偏重利用營運資金比率、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等財務比率(financialratios)為指標變數建構企業危機診斷模式。但由於公司的財務報表具有時效性,當投資者在取得公司的財務資訊時,其實財務危機已經發生。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知識工作者,因此企業智慧資本(intellectualcapital,IC)的價值早已超過了廠房、機器設備或存貨等有形資產。RajanandZinales(1998)和Prowse(1998)研究發現,導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主因為股權過度集中及公司監理效果不彰;依麥肯鍚(McKinsey)公司於2002年針對法人和機構投資者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公司治理的優劣已成為法人和機構投資者用來判斷公司基本面好壞的工具之一,以亞洲國家而言,有高達78%之法人和機構投資者願意為公司治理表現出色的公司付出溢價。由此可見,有關公司治理的理念在評估企業的生存發展時,乃為不可忽視的指標。傳統產業要維持其競爭力,不能再只是依賴製造、量產的技術,更必須重視智慧資本的累積與價值,並藉由公司治理強化組織知識的成長與能量。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運用鑑別分析(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LDA)、分類廻歸樹(classificationandregressiontrees,CART)、倒傳遞類神經網路(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BPN)及多元適應性雲形迴歸(multivariateadaptiveregressionsplines,MARS)等工具,建立一整合財務比率指標、智慧資本指標與公司治理指標的企業危機診斷模式;其主要議題為使用相同分析工具時,加入智慧資本及公司治理變數是否比單純利用財務比率變數更能偵測企業危機的發生,並且運用LDA、CART及MARS針對重要變數進行篩選之能力,提出分別以LDA、CART與MARS整合各單一模式之二階段分類模式,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發展一更為精確的診斷技術,並探討整合模式是否優於單一工具之分析結果,且根據所建構之分類模式,診斷企業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供企業或投資者事前洞悉公司經營危機的徵兆與投資判斷之參考。貳、文獻探討一、企業危機近年來,由於企業危機事件層出不窮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快速變遷,因此有效運用企業內外在資源,並提早瞭解企業的潛在危機,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當企業面臨經營困境或財務危機時,往往會出現某些徵兆或警訊,其可能肇始於現金流動性問題,在債務的履行出現延遲或違約情事,接著面臨重整或清算,最後導致破產關閉。企業危機預警的目的,在於偵測企業未發生財務危機、未被變更交易方式、甚至停止買賣或終止上市前之早期徵兆,進而預測可能產生的失敗。在企業失敗預測的研究中,以Beaver(1966)首先對企業失敗做出明確的定義,其認為當企業宣告破產、公司債務違約、銀行透支、或未支付優先股股息時,便可稱此企業為已失敗。Deakin(1972)認為經歷倒閉、無能力償債、或為債權人3利益而清算之廠商,便可視為失敗公司。而Altman(1983)指出企業經營失敗是指投資實際的報酬率遠低於過去或當時類似的投資報酬率,而出現虧損狀態。Lau(1987)採用財務穩定、停止或減少股利支付、貸款支付的違約及技術性違約、受破產法令的保護及破產與清算等五個連續階段描述公司財務的情況,並估計某一企業進入某一狀態之可能發生機率。Flaggetal.(1991)則認為企業失敗過程與股利支付的降低、債務契約的違背、困難債務重整及會計師簽發經營疑慮之保留意見等發生有關。而Zeitunetal.(2007)指出企業經證交所除名公司或遭清算者,即已產生危機。在國內學者中,陳肇榮(1983)對企業失敗定義為一個企業經過多個專業人員,獨立而重複之評估,一致認為其營運資金短缺,對短期債務之清償有顯著的困難,而自有資金又相對不足,以致於短期無改善之希望者。此外將企業失敗以財務觀點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財務危機階段、財務失調階段及破產倒閉階段,其研究以第二階段為主,以便能在第三階段前尋求解決方案。而大多數研究採取法律上的相關定義,如潘玉葉(1990)以企業被變更交易、停止買賣、終止上市或被裁定重整或宣布破產時,作為企業失敗之對象。黃博怡等(2006)、周百隆、盧俊安(2007)則以台灣經濟新報對公司只要發生破產倒閉、重整、跳票擠兌、申請紓困、接管、CPA意見、淨值為負、全額下市、財務吃緊停工等九項事件,就定義為危機公司。二、智慧資本智慧資本是由Galbraith首先提出解釋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之差異(Masoulas,1998),並認為智慧資本不僅是知識和智力,且是運用腦力的行為。KaplanandNorton(1996)將智慧資本解讀為當公司投資於顧客、供應商、員工流程、科技和創新,用以創造未來價值的一種經驗累積形式。Stewart(1997)是最早以系統化觀念說明智慧資本的意涵,指出智慧資本是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合,將智慧資本分成人力資本(humancapital)、結構資本(structurecapital)與顧客資本(customercapital)三大類。EdvissonandMalone(1997)則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與組織結構資本兩大部分,同時也從企業競爭與動態的角度思考,認為智慧資本是藉由對知識、實際經驗、顧客關係、創新能力與專業技能的掌握,使得企業在市場上享有競爭的優勢。Bell(1997)認為智慧資本是組織中的知識資源,包括用以創造競爭、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模組、策略、特殊方法及心智模式(mentalmodel)。Bontis(1998)認為資訊一如投入的原料,而知識則是最終的產出,因此,智慧資本是在追求有效地利用知識而非資訊。Ulrich(1998)認為智慧資本的定義為能力與承諾的乘積,是潛藏於員工對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及組織如何創造政策與系統,以利於工作中執行。在智慧資本之分類與衡量方面,Brooking(1996)將企業的智慧資本分為能使公司持續地成長與發展的市場資產(marketassets)、包含組織經驗與組織績效指標的人力中心資產(human-centredassets)、智慧財產權資產(intellectualpropertyassets)及可為企業導入正常營運軌道的基礎設施資產(infrastructureassets)四大類。Sveiby(1997)認為無形資產監測系統(intangibleassetsmonitor,IAM)可衡量企業的智慧資本,將企業分為外部結構(顧客)、內部結構(組織)及員工能力三大類,而每一類均以成長革新、效率及穩定性三種指標衡量,共發展出31項智慧資本衡量指標。而Edvinssonetal.(1997)在規劃斯堪地亞公司智慧資本部門的運作時,曾提出智慧資本的基本特徵是財務報表的補充,是存在於公司市價與帳面價值間隱藏的縫隙,為企業之負債而非資產。Edvinssonetal.(1997)於智慧資本一書4中,將公司比喻為一棵樹,財務資訊是外在可見的樹幹枝葉,顯示了其目前的健康狀況,而智慧資本則是樹根,影響整棵樹未來的健康情形;並且認為智慧資本可呈現公司之價值根源,是衡量構成公司有形建築和產品的隱藏動態因素。三、公司治理RajanandZingales(1998)、Prowse(1998)針對東亞國家調查發現,此地區公司股權集中程度相當高,而且公司治理機制不